化廢棄的生命為綠色有尊嚴的生命

張佩英譯

在一個面臨廢棄物日漸增加的年代,更多的回收與更好的再利用,是減少對自然資源、環境問題與公共健康壓力的重要手段。這同時也意味著,數百萬個新的工作機會將會誕生。確保這些工作既環保又有尊嚴,是面對環境挑戰的關鍵所在。

Severino Goes Hans von Rohland

Rohland國際勞工組織(ILO)發行的雜誌《World of Work》的編輯〕

波蘭社會學家包曼(Zygmunt Bauman)在2004年出版的《廢棄的生命》(Wasted Lives)一書中,尊稱「拾荒人」為「現代的無名英雄」。他認為現代的消費型態不但製造了物質性的廢棄物,也造成腐化的「人性」。

但是Ronei Alves da Silva是包曼眼中的英雄之一。Da Silva五歲時就在家鄉巴西利亞(Brasilia)開始從事拾荒,及至年28,才完成小學五年級的學業。在長長的23年當中,先做童工,繼之是失業。

有一天,他加入了一個拾荒人合作社,生命開始有了轉變。今天,這位38歲的巴西人,已經是巴西回收合作社中心的董事長,還擁有一個大學法律學士學位。

Da Silva的故事,見證了他個人的努力,同時也見證了拾荒這一行過去十年來在巴西有了極大的改變。

他的合作社結集了25個會員組織,共雇用了4千人收集地方垃圾。巴西全國約有60萬人以拾荒為生。 

改變的發生

公元2002年時,巴西勞工部正式承認拾荒這個行業。對Da Silva這是重要的第一步,不過工作條件不必然因此有所改變。

他說:「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但被認定為專業類別就是走向改變重要的一步。」

例如,現在的拾荒人,最少為其中部分的人,可享有社會福利、較好的工作條件,最後卻不可少覷的,就是能「發聲」。拾荒被認定為職業,也意味著拾荒人與代表他們的合作社可以高姿態跟客戶談判。

巴西政府在過去十年間引進了一連串的其他改變:包括促進企業發展,特別是設立聯盟和合作社,簽訂市級的合約;引進現代的回收方法和設施(設置分類站);開發技術和推展職業安全以及勞工保健預防;執行防止和不鼓勵童工的措施。

這些作法使回收業有了大幅的改善,不但在效率方面,工作條件和收入亦然。

這些回收合作社約6萬社員的收入,比沒有組織的拾荒人高出35倍。此外,所有訂有合約的社員必須對社會福利有所貢獻。他們的貢獻使他們與巴西其他正式領域的工人享有同等的社會福利。

巴西總統羅塞夫(Rouseff)於2011年推出掃貧策略《巴西不可憐》(Brasil Sem Miséria),目的是更上層樓,讓原已組織起來的6萬多個拾荒人增加到25萬人。

巴西的國家拾荒人運動,目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 

我們對全球廢棄物處理與回收創造出來的2千多萬個的工作機會,大多做了可觀的改善。這是唯一能確保這些工作能為全人類帶來經濟、社會與環境利益的方法。

ILO綠色就業計畫協調員Peter Poschen

 給其他開發中國家作樣子

André Vilhena領導一個非政府組織,該組織致力於促進回收及整合廢棄物處理。這位「回收事業承諾」(CEMPRECompromiso Empresarial para el Reciclaje執行人相信,回收在巴西已經成為開發中國家的一個典範,不但在回收的量上,也在納入低收入戶的社會意義上。

他說:「我們在這個區塊裡創造了近60萬個工作機會。不過我們還要在組織更多拾荒人合作社的議題上邁步向前,尤其在改善效率和安全方面。」

他又說:「我們應該把更多拾荒人組織起來,成立合作社。雖然拾荒現在已是政府正式認可的行業,但仍有許多拾荒人是獨立工作著。合作社組織會為他們發聲,並增強他們談判的力量。」

Vilhena表示,工作安全與保健仍是重要議題。政府單位應改善工作環境,如設立回收點。

CEMPRE38個大企業合作,包括戴爾(Dell)、沃爾瑪(Walmart)、雀巢、麥當勞,和可口可樂。以沃爾瑪為例,該公司已採取減少供應鍊包裝5%的政策;消費者消耗塑膠袋的數量於今年底將減少一半。

麥當勞則在巴西的貝爾蒂奧加(Bertioga)建設了第一家生態餐廳。該速食店實施垃圾分類(金屬、塑膠、玻璃、不可回收品和保利龍),然後把分類後的垃圾儲存在港灣裡。廢棄物經過集中檢視程序後,便直接送到回收廠。

龐大就業可能

ILO2013年國際勞工會議的報告中指出,廢棄物處理及回收工業已成為世界重要的雇主。

根據估計,有4百萬人被正式公司雇用,另有15百萬到2千萬人在開發中國家從事非正式的的拾荒工作。

ILO的就業計畫(Job Creation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DepartmentPeter Poschen主任表示,在垃圾量大幅增加的今日,他看到工作機會大增的可能。

但他同時也看到挑戰。

他說:「廢棄物回收會創造就業機會,不過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讓現有的非正式雇用升級為正式雇用。如此一來,產業要面對更複雜的回收過程,提供工人穩定的工作和合理工資,並須保護他們、他們的社區,以及環境,免於傳統及新出現的廢棄物,像電子類器材,的危害。」

「回收要能成為真正的綠色工業,唯有把它正式化。」他總結說。

(譯自 World of work, Special 2013 issue p.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