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2003年四旬期文告

 

親愛的兄弟姊妹:

1.四旬期是一個熱心祈禱、加強齋戒的時期,也是一個關懷的時期,尤其關懷那些陷於困境中的人們。四旬期為我們全體基督徒提供一個機會,來認真地省察一下自己的生命,並且特別細心地分辨天主的聖言,那光照、指引我們每日旅程的天主聖言。藉著這些努力,我們得以妥善地準備復活節的來臨。

為今年的四旬期,我選了《宗徒大事錄》中的一句話做為默想的方向:「施比受更有福」(廿:35)。這句話並非只是一句道德性的勸說而已,它也不是從外界加到我們身上來的一道命令。實際上,它原是我們內心固有的傾向。那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能意識到自己願意跟別人互動的渴望,也都會在「自願地付出」之中得到圓滿的自我實現。這種「給予」的傾向,本來就深深地植根於我們每個人的心裡。

2.然而,遺憾的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們特別容易受到「自私」 的誘惑。在我們的心靈深處,「自私」始終潛伏在那兒,伺機而動。我們的社會上瀰漫著的氣息,以及各種媒體上傳播來的訊息,或明或暗地都在大力宣揚享樂主義,和一種「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態度。固然,每當有天災、戰禍或有其他急難的時候,社會上的確不乏善心人士樂於慷慨解囊,願意伸出援手;可是,要指望整個的社會能建立起「同舟共濟」的文化,卻依然是一樁極其困難的事。塵世的習俗不僅嚴重影響了、弱化了我們原有的無私奉獻的傾向,服務他人的傾向,它更會驅使我們一心一意地追求私利、追求個人欲望的滿足。因此,這種對於世間財富的貪求,有了還要更多的慾望,就一再地受到慫恿,受到鼓勵。人,是該用自己的天賦並以自己的勞力,來換取生活的所需,這是很自然的,而且理所當然的事。但是,擁有物質的慾望如果太強,就會阻礙人開放自己,去接納造物主、接納自己的兄弟姊妹。聖保祿說:「貪愛錢財乃是萬惡的根源。有些人就是由於這種貪求,以至於遠離了信德,也讓自己受到許多刺心的痛苦!」(弟前六:10)聖保祿宗徒寫給弟茂德信上的這句話,它在任何時代都有效,都能適用。

剝削他人、對弟兄姊妹的痛苦漠不關心、違背基本的道德律,這些不過是少數幾種由貪得無厭所造成的後果而已。今天的世界上大多數的人長期飽受貧窮之苦,處境悲慘,是因為有人不擇手段地追求利益,以致廣大資源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而另一方面,公眾的福祉則缺乏有效的、有責任心的關懷,使得大多數人被忽視,在貧窮中受苦。對於這種極端不合理的情況,我們怎能視而不見呢?

在此,我願意向信友及所有善心人士,再次肯定一個不證自明、然而常被忽略的原則。那就是:我們不該袒護少數特權者的利益,反之,我們必須以改善所有人的生活條件為努力的目標。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能建立一個符合人人的期望,真正具有正義與團結特色的國際秩序。

3.「施比受更有福。」當信友們跟隨自己內心為他人奉獻,不期望任何回報的這種善念時,就會體驗到深刻的滿足。  

基督徒促進正義的努力,為維護弱小無助者所做的奉獻,以及許多給飢者食物、給病人關懷和參加救助急難等仁愛工作,他們的力量是來自那唯一且取之不盡的愛的寶庫:耶穌──就是那位把自己完整的愛獻給天父的耶穌。基督信徒受召跟隨耶穌基督──真天主亦真人──的腳步,而基督因為完全順從天主的旨意,使自己空虛,並以無私且完整的愛,謙卑地把自己給了我們,甚至死在十字架上(參閱斐:二:6 ff。在加爾瓦略山上,至聖聖三對各時代、各地域人類的愛,就以最動人的方式呈現了出來,傳揚了開來。

聖奧思定指出,唯有至聖的天主有能力消除存在於這世界上的各種貧窮。因此,我們對於近人的憐憫,對於近人的愛,必定是由於我們跟天主之間有密切而生動的往來,並且持續不斷地歸向祂。因為,在與基督的親近往來之中,我們找到了我們的喜樂。(參見《天主之城》,X,6;CCL 39:135ff

4.天主之子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就以無條件、不求回報的愛,先愛了我們(羅馬人書第五章第8節)。既然如此,我們又怎能不把四旬期視為天主所賜的大好機會,讓我們在利他主義和慷慨待人的感召下,做出勇敢的決定呢?四旬期給了我們實際且有效的武器,就是齋戒和賙濟別人,用來跟過度依戀錢財的習性相對抗。我們除了把多餘的給人之外,還應做更大的犧牲,以便給予有需要的人,這樣才能真正的培養基督徒生活應該做到的棄絕自我的精神。受過洗的基督徒在不斷祈禱中得到力量,而彰顯出他們的生命是以天主為優先。

傾注在我們心中的天主的愛,應該激勵並改變我們的所「是」,以及我們的所「為」──讓我們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基督徒若以為他們不必實踐基督仁愛的要求,就能為弟兄姊妹求得真正的福祉,那就錯了。即使他們改進了社會或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層面,若是沒有愛,各種改變都不可能維持長久。我們有能力把自己給予他人,這件事本身都是天主賞的,來自天主恩寵。正如聖保祿的教導,說:「是天主在你們內工作,使你們願意,並使你們力行,為成就祂的善意。」(斐二13)

5.現代人士對膚淺且短暫的人生經常感到不滿足,因而追求真正的幸福與愛。對他們來說,基督是一個典範,祂以身作則,且邀請他們跟隨祂。祂要求聽到他呼聲的人,也能為弟兄姊妹獻出生命。這種犧牲是自我實現和喜樂之源,例如許許多多的傳教士,他們捨棄生命中的一切保障,義無反顧,冒著生命危險到世界各地傳揚福音,就是很明顯的例子。又如那些在信仰的激發下,答覆召叫,成為司鐸或修會會士,為天主的救恩計劃服務的男女青年。此外,越來越多的志願工作人員毫不遲疑地樂於奉獻自己,去幫助窮人、老年人、病人和一切陷於困境中的人。這又是一個證明。

最近,當歐洲遭逢水災、拉丁美洲及意大利發生地震、非洲有疫病肆虐、菲律賓火山爆發,以及世界上某些地區慘遭仇恨、暴力和戰爭的蹂躪時,我們親眼目睹了人們對受害者的同情救助,踴躍表現出值得稱道的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精神。

在這些情況中,媒體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使我們易於感受到對那些受難者的痛苦,並能及時伸出援手。有時,激發我們幫助他人的動機,並不是基督徒的愛的誡命,而是與生俱來的同情心。即使如此,任何一個行善的人,都會得到天主的喜愛。在《宗徒大事錄中》我們讀到女門徒塔彼達,因為對近人多行善事而得救的事蹟(參閱宗九36ff)。百夫長科爾乃略則因為他的慷慨而獲得永生。(參閱宗十2-31

對那些仍在遠處觀望不前的人來說,去為窮人服務,可以是一條天賜的道路,能引人遇見基督。因為對近人的善行,會得到天主豐厚的回報。(參閱瑪廿五40

我熱切希望信友能感覺到,今年的四旬期是在各地為仁愛的福音作見證的有利時機,因為仁愛的使命是一切福傳工作的核心。為此,我懇求教會之母瑪利亞的轉禱,並祈求她在這四旬期之旅中陪伴我們。我懷著這樣的情感,充滿愛意地賜給各位宗座遐福。

二○○三年一月七日發自梵蒂岡

若望保祿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