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的撒瑪黎雅人

潘家駿 神父

在「慈善的撒瑪黎雅人」比喻中,耶穌與法學士之間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對話。耶穌藉法學士的提問,而將梅瑟的所有律法歸納成對天主和對近人的愛。而耶穌藉著那位和祂對話的人 一個滿腦子法律的法學士所提出的進一步問題:「畢竟誰是我的近人」,而更精闢地以「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來闡釋這兩條通人和通天的大誡命

在耶穌所講的故事和比喻中,我特別喜歡這個慈善撒瑪黎雅人的故事,而這個故事正是別的福音所沒有,而路加福音所獨有的記載。這個故事之所以沒有被瑪竇、馬爾谷編入他們所寫的福音當中,主要原因,按聖經學者的推測,可能是因為這個受耶穌讚揚,具有耶穌一般慈悲心腸的人乃是撒瑪黎雅人。在傳統上,猶太人是極度輕視他們的,因為撒瑪黎雅人是混血種;喜歡搞派系;不在耶路撒冷的聖殿,卻是在革黎芹山侍奉天主。所以,雖然猶太人從未以這樣的輕視來對待異教徒,而且撒瑪黎亞人住的地區就在猶太人旁邊,但是雙方卻是充滿了隔閡,老死不相往來。因此之故,以猶太背景為主的瑪竇和馬爾谷團體自然把這個故事捨而不用,否則豈不是要得罪他們的猶太基督徒成員。

然而路加的非猶太背景的基督徒團體需要得到保證:要追隨耶穌,步武基督的後塵,達到這位聖師的慈悲境界,他們不必生為猶太人、成長於猶太祖先的傳統裡,任何的生活背景都有可能,甚至令人鄙視的撒瑪黎亞人也有可能。

如果把法學士的問題:「畢竟誰是我的近人」拿來問我們,我們的回答大概會是:「我的近人是這地球上的眾生,特別是那些有病的、捱餓的、受苦的、貧窮的,一切有需要的,以及與我一起生活的弟兄姊妹們。」然而,耶穌不是這麼說的。耶穌在講完撒瑪黎亞人的故事之後,他突然問道:「誰是那遭遇強盜者的近人呢?」耶穌說得很清楚,近人不是指那個被搶、被打得半死、躺在路邊的人,當然更不是指那位自顧走自己的路的司祭,也不是那位不求有過的肋未人,而是那位願意打破隔閡,清洗別人傷口的撒瑪黎雅人。

我們若願意克服彼此間的隔閡,就彼此成為近人了。人與人之間有太多的疏離:出身背景不同、成長環境不同、教育程度不同、處理事情的方式不同、看事情的方式不同、對人對事的好惡也各不相同。我們經常堅持己意,以為只有自己有道理。如果我們願意像這位慈善的撒瑪黎雅人一樣,也走出隔閡,看一看對方(另一邊)是怎麼回事,那麼彼此雙方就有可能成為近人了。

成為彼此的近人,就是彌補雙方的隔閡。只要有隔閡,彼此就無法真誠相待,錯誤的看法、印象也就由此而生。事實上,我們常常在還沒有真正認識一個人之前,就把一個人定罪了。我們常常忘了,對方也像我一樣有一顆慈悲的心,像我一樣會去關心人,會去愛人;當然,也像我一樣,生命中有限度、有創傷、有挫折。

如果我們願意謙遜地步撒瑪黎雅人的後塵,願意打破隔閡,清洗別人的傷口,那麼我們才有能力看清楚我們都是天父的兒女,彼此是兄弟姊妹,屬於一個家庭,如此,我們所處的世界將會截然不同。

每次耶穌的故事講完了,但是真正的故事才真正開始呢!我們可以想一想,當耶穌講完後,那個聽完故事的法學士會做什麼?當那個受傷的猶太人醒來後,發現竟是他所鄙視的撒瑪黎亞人救了他時,他會做什麼?而那個善心的撒瑪黎雅人回到客店以後,他又做了什麼?現在你聽了這段故事,那你呢?你要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