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的世界來看孩子

遣使會 谷聲野神父

當我們看到孩子們的時候,往往用第一次的接觸、印象或直覺,來給予他們評價。

如果這孩子很好動、活潑、調皮、喜歡捉弄人、另類打扮、或用粗話當口頭禪等,就認為他的品行不好,懷疑家庭背景有問題,甚至無葯可救等一切負面說辭和看法都會套在這孩子的身上;心中的厭惡感隨即湧上心頭。相反的,看到斯文、乖巧、長相可愛的孩子,就會給予極高的評價,而喜愛他、關心他。

其實這種判斷是以成人的眼光和標準,把孩子分類的;而不是用孩子的心理來看孩子的世界,去了解他們所要表達的意義和需求。因為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個性和才能;而成長的過程也會由於許多因素,產生各種不同的行為表現,傳達內心的反應和渴望的訊息。尤其在這變化快速、家庭和社會問題日益複雜的e 時代裡,以往權威方式的教育已不適用,取而代之的應是:以孩子的心理和觀點來看他們,才能減少代溝,並溶入他們的生活及內心世界。

孩子原本是單純的,吸收摹仿力強,可塑性很高,要使他們身心健康,成為社會的希望,首先要給孩子們「正向的鼓勵」。讓孩子學習、完成某些事情或工作時,應先按照他們的個性、興趣等激發他們的潛能。並一再告訴他,你對他有信心,相信他一定能盡心盡力地完成這件事。讓孩子們知道在他們的身旁有人關心他、陪伴他、支持他、信任他,使他們的心靈有「安全感」和「愛」。有時孩子做得不理想,並非他不會做,而是他可能遇到瓶頸、障礙而猶豫,不知所措。這時需要耐心的溝通、指導和鼓勵。當他完成時,也許你會發覺他蠻有智慧和耐力的,甚至很有創意呢!自尊心、責任感、成就感便是正向鼓勵的產物,也是父母親或長輩給予孩子們最好的禮物。

其次要讓孩子們「自然的成長」。Erikson認為:「家庭是孩子成長的重要的根源。父母如何對待孩子,孩子就如何表現。」每個人都是在學習和錯誤中長大的。而家是最早的學習場所。如果孩子做錯了,不必立刻處罰,應讓孩子主動去了解事情正反面的效應。在實際的體驗中自然而然的學習到生活上的各種知識和技能。相反的,如孩子一犯錯或達不到成人的標準就受處罰,只會在他們的心理上種下不良的後果--叛逆、自責、畏縮、憂鬱等都會因此而產生。這種有彈性及主動自我學習的教育方式,不但可培養獨立思考的個性、正確的價值觀,也可在自信和愉快的環境裡與人和諧相處,進而體會出父母的愛和關懷。日後自然有勇氣和信心去面對生活、工作、情感上的挫折與挑戰。

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最好陪伴在他們身旁,適時的引導他們主動學習,建立自信,接納他們的成果,並給予正面的鼓勵和適當的建議。

最後我要用詩人Khalil Gilbran對孩子們的描述做結尾。他說:

孩子們並不是你們的,他們是天主給的,他們有他們自己的生命。

我們的責任是陪伴他們,找到他們的生命,而不是給他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