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理中實踐愛德》通諭

                                                                                      曾慶導

     教宗本篤十六世今年七月七日發表了這一通諭。針對世界經濟危機及所帶來的,特別是對貧窮的人,嚴重後果,本篤十六世從教宗保祿六世和若望保祿二世的通諭的基礎上發揮,特別強調「人,全人,才是首先要捍衛及珍惜的價值」,「人是整個社經生活的創造者,中心與宗旨。」通諭分六章:一、「民族發展」通諭的訊息。二、今日的人類發展。三、友愛,經濟發展及公民社會。四、民族發展,權利與義務及環境。五、人類大家庭的合作。六、民族發展與科技。此通諭頗長,摘要如下:

     ─沒有真理為基礎,愛會淪為情感主義……愛會任由一時的感受及個人的意見所支配,成了一個被人濫用及扭曲的詞語,甚至可用來表達愛的反面。

     ─在目下的社會及文化背景裡,人們普遍趨向把真理相對比;在真理中生活出愛德能使人了解:接納基督徒的價值觀,不但有助建設一個良好的社會及促進一個真正的全人發展,且是必需的。

     ─在一個趨向全球化的社會裡要促進人的發展,尤其需要這兩個方針:即公義和公益。

     ─愛德固然超越公義,因為愛是奉獻,把「自己的」給予別人;但愛德不能不尊重公義,公義在於把「別人應有的」給予他。

     ─公益非常值得重視。愛別人就是期望他的福利,且實際促成它。追求公益並為之而努力,是公義和愛德的要求。

     ─只有受理性及信仰光照的愛,才能使我們達致一些真正進步的目標,符合人性並提升人性。

     ─如果人的視野限於現世,人的進步很可能只限於財物的增長,而人便沒有勇氣付出自己為追求更高的價值,不敢投身於偉大無私的博愛行動。

     ─按人性理想及基督信仰所促進的發展,是基督徒社會訓導的核心。

     ─真正的人文主義,必須向至高界開放,承認人生的真正意義來自一個召叫。

     ─要注意的是一種往往未經過批判就接納的文化折衷主義:不同的文化不假思索地相提並論,好像根本沒有分別,且可彼此相互替代。這不利於真正的文化對話。

     ─「尊重生命」無論如何不能與民族發展相關的問題分開,向生命開放是真正發展的所在。一個社會若否定及消滅生命,只會失去一切動機和所需的力量去為人的真正福利服務。

     ─愛德不排斥學識。沒有知識的行為是盲目的,而知識沒有愛則是無生命的。

     ─發展落後的因之一,是缺乏智慧,反省,及足以作出方向性的思考。

     ─教會以她的智慧,常要人在分析社會現象及建設社會時,常把原罪放在眼前。忽略人具有已受損害且已傾向於惡的本性,是在教育,政治,社會行為及習俗等方面,造成嚴重錯誤的原因。

     ─窮人不應被當作是「包袱」,而是資源。若有人認為市場經濟的結構本身,要求應有一定比例的貧窮和發展落後,才能完善運作,這看法是極錯誤的。

     ─從前可以認為必需先追求得公義,然後才輔以不求償的付出。今日應該說:若沒有了無條件付出,則也無法達致公義。

     ─若要幫助一些仍沒有健全憲制、法律、行政等系統的國家解決經濟問題,就應該先幫助他們建立這些系統。

     ─如果我們適當瞭解並處理它,全球化會帶給我們一個空前的機會,重新分配全球的財富,如果處理不當,它會增加貧窮及不平等,也使全世界陷入危機。

     ─把人口增長視為落後的主因是不對的。許多大國之所以能擺脫貧窮,是有賴其人口眾多及人民的才能,相反,一些昔日興盛的國家,由於出生率的下降,前景不明朗,有些更開始衰落。

     ─大自然是天主賜給大家享用的,我們應摒棄企圖要以科技完全控制大自然者,因為自然環境並非只由我們任意處理的物質,而自身帶有一個「法則」,但視大自然較人更為重要,亦有違真正的發展。

     ─地球上有足夠的地方容納每一個人。在那裡,整個人類大家庭應能找到有尊嚴地生活所需的資源。但我們應意識這個大責任:把大地好好地交予下一代。

     ─人若不尊重生命和自然死亡的權利,若操縱人類受孕,妊娠和出生,若犧牲人類胚胎來做研究,那麼公眾良心便會失去人性生態的觀念,環境生態的觀念也會一併蕩然無存。

     ─基督宗教及其他宗教若要對人類發展作出貢獻,神一定要在公共領域佔有一席位,即在文化,社會,經濟,尤其在政治方面。

     ─在經濟領域上,發展中的國家最需要的幫助,是促使他們的產品漸漸融入國際市場,使他們能全面參與國際的經濟生活。

     ─如果先進國家從事援助發展的人不關心自己及別人那些富有人性價值的文化特質,便不能和窮國人民有深度的對話。另一方面,如果貧窮國毫無辨別地接受任何外來文化,也就無法負起他們自己真正發展的責任。

     ─科技先進的社會不應以為科技先進就代表文化優越,但該反省在歷史上哪些美德使他們興盛起來。發展中的社會該堅守他們傳統中的真正人性內涵,避免把全球化的科技文明毫不思量地加諸其上。

     ─為支持民族發展,也可應用一個所謂稅項互補制度,讓人民決定把他們繳交國家的部分稅款用於某些善舉。

     ─如果人以為靠金融的「奇蹟」,可維持根本不實際的增長,從而不斷刺激消費,這樣的發展是騙人的,且只會帶來傷害。

     ─科技是人的成就,是自主、自由的人的成就。科技的發展證明精神主宰物質,也正是服從了天主給人的吩咐:「叫他耕種,看守樂園。」﹙創215

     ─科技至上的理念,使人以為能做到的就是「真」。但如果「真」的唯一標準是「做到」和「效益」,那麼真正的人的發展就根本被否定了。真正的發展主要不在於「做」,而必須全面符合人的本性。自主不是陶醉於完全獨立,為所欲為。

     ─堅持說傳媒是中立的,因此不必受人性的倫理所管制,看來相當荒謬,傳媒的意義及目的,也該以「人的所以為人」的道理為基礎。

     ─生物倫理可說是科技霸權及人的倫理責任之間激烈交鋒的文化戰場,這戰爭會徹底左右人的全面發展的可能性。試管受孕,胚胎研究,複製人及人畜混種,「死亡文化」的墮胎,優生,安樂死等明顯是濫用了科技去操縱生命。造物主的智慧藉著自然律光照我們,讓人看到人的崇高身份,及看到不服從倫理真理的人是多麼可憐。

     ─現代崇拜科技的另一明顯特點,是把內心生活的問題及運作,純粹從心理學觀解釋,甚至看作只是神經系統的問題。人的內心生活被視為無物,也意識不到靈魂的存在實質,然而這正是聖人們深深體驗到的內心價值。人在社會裡感到孤獨,在心理上感到失落,尤其在富裕社會常見的精神崩潰,原因正是屬於靈性生活層面的。人們達不到靈性及倫理的善,就不能有全面的進步,及普遍的公益。

     ─拒絕天主,或對宗教漠不關心,把造物主遺忘了,人也容易遺忘人的價值,這才是今天人類發展路上最大的障礙。排擠天主的人文主義是不符合人性的人文主義。                                      (轉載自恆毅雙月刊5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