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明愛論壇及大會                              

2012626-30

台北新店天下一家

 

全球化時代談團結 / CI主席 歐司卡樞機主教(慈幼會士)講詞

 

各位總主教、各位主教、各位代表、親愛的主內兄弟姊妹:

我在此謹代表國際明愛會(CI)熱烈歡迎諸位。CI是由164個國家的天主教救援機構組成的聯盟,從事人道援助和社會發展工作。

 

謝謝亞洲明愛會聯會邀請我來這裡參與明愛論壇及大會,並榮幸地能跟大家講話,並給我可拜訪台北這個商業與貿易的世界之都的機會。我還沒有機會登上台北101大樓,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樓之一。我知道,它是101層並不純屬意外,因為100象徵完美,而101就是超越完美。

 

數字有時非常有象徵性意義,今天在談論全球化之時代團結這個題目時,我想先與諸位分享幾個數字。

 

目前世界上的億萬富翁有1226人,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但也有925百萬人在挨餓。美國人去年花在寵物食物的金錢是500億美元,可以與G82005年承諾幫助最貧窮國家的500億美元比拼。不過此承諾仍未兌現。通用汽車在中國大陸每12秒賣出一部汽車,而每12秒在世界上某個角落裡有一個小孩餓死。

 

全球化有許多矛盾現象,既複雜又模糊。我們如何回應,如何形塑全球化,正是我們要做的工作。教宗本篤十六世說過:「要對抗貧窮,就得仔細研究全球化的複雜現象。」1

 

全球化成就了一個新的世界,這是無庸置疑的。不過,這個新世界一定是一個較好的世界嗎?生活極貧的人數在過去30年少了一半;同一時期,貧富懸殊卻達到最高峰。教宗在《在真理中實踐愛德》通諭中說:「化的社會使人變得更接近,有使我們成為兄弟…2

 

全球化影響所有的事與物:經濟、社會政治與文化。這些元素在全球體系中彼此牽連又相互補強。

 

另一方面,科技發展和新自由經濟體系成了唯一的全球政策,帶來市場與賭場資本主義的嚴酷現實。

 

另一方面,全球化會形成地球村。彼此息息相關,又會利用地球村的力量左右改變。我們的行動是全球性的,而地球公民也已出現。

 

全球化已成事實。不過,全球化不像氣候。全球化可以也必須加以形塑和調整。可是,朝什麼方向?教宗在《在真理中實踐愛德》通諭中,說全球化不是壞事。他寫道:「現代社會的危機是:人與人之間,民族民族之間,然有了的關係,人的知和在倫理價值面上,並有因此而動;其實有這樣的動,才能促成一個真正的進受理性及信仰光照的愛,才能使我們達一些真正進並提性。」3

 

2008年爆發的全球經濟危機,至今仍在延燒,大家不禁要重估全球化的一個核心思想:市場最知道和新自由資本主義模式是王道。

 

2008年全球金融體系已臨崩盤邊緣。盲目追求利潤與不講倫理道德害慘了人類和地球。少數人的貪婪和不永續的生活方式,創造了一個「百年海嘯」,如格林斯班所說的。政府要為銀行和企業抒困。失業率爆升、企業關門。1億多人成為極貧。總損失估計高達25兆美元。4

 

那真是一個昂貴的教訓。更糟的是,我們沒有從這教訓學到教訓。全球經濟又再陷入崩潰邊緣。歐元區內蔓延著政府沒法還債的驚慌。全球金融市場亂成一團,經濟成長趨緩。

 

不止西方社會如此,窮人也終將為此付出代價。財政拮据蔓延,處處緊縮開支,導致福利預算削減;匯率波動影響貿易,大大傷害了開發中國家的窮人。在亞洲,越南與柬埔寨兩國受到的影響最大。5

 

雪上加霜的是,歐洲與北美的高失業率意味著外籍移工的機會減少了。移工匯回塔吉克(Tajikistan)的款項佔該國 GDP39%,尼泊爾22%,其他低收入國家為8%。6

 

我們害怕的是:大家學到的是錯誤的教訓。許多國家把經濟危機作為削減補助的藉口。2011年給開發中國家的大額捐款下跌了近3%。7 這是公然違背增加捐助款的諾言。若能善加利用捐款,一定看到成果。看一看柬埔寨,當慈善機構投資中小學教育後,幾乎所有學齡兒童都有上學的機會。8

 

教宗說:「經濟進的家可利用內生中的,來援其他民族的發展,這樣也能實踐他們對團體許諾了的。」9

 

一如共產主義和國家社會主義,任何只為了一個受蒙蔽且看不清的理想而忽略人之人性存在這個事實的體系,是注定要失敗的。

 

全球化製造了只求享樂、不斷消費的價值觀。於是,當發現所期待的沒有獲得滿足,人就會感到挫折與不平。

 

一個只回饋富人而排擠窮人的體系,必然製造分裂。於是自我價值、有何地位、有何用處等問題就浮現出來。那些最弱小的和最沒能力的人,開始懷疑自己生存的理由。

 

在雅典、在華盛頓、在太子港、在馬普托(莫三比克)、在墨西哥市和在馬尼拉,我們看到民眾上街,抗議這個體系只把1%的人的需要,放在99%的人之需要上。這就是民眾的反應。

 

今年5月,教宗向出使教廷的大使們說:「當極貧與極富同時出現,社會不公平的想法就會產生,而成為動亂之源。所以,政府應確保社會法律不會淪為社會不平等的情況升高的理由,而讓人人都能有尊嚴地活著。」10

 

全民參與,終結不平等:意思是每個人都擁有社會、文化、經濟和政治的選擇權;每個人都可以自己做決定。個人的義務,例如與他人團結的責任,亦隨之而生。

 

從基督徒的觀點來看,人需要自由,並有責任培養一個負責又團結的生活態度。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人類必須具備某些不是自己可以決定的條件。那就是:足夠的醫療保健的服務、發展的能力和接受教育的條件,等等。

 

培力(增進能力、賦予能力)權利就是:社會必須供給其成員必要的環境,使之能過合乎人道的生活。物質與結構性的必要條件,並不是唯一的必須,而應把非物質的條件也涵蓋在內,如零歧視的環境。

 

一個社會在這方面能做到多少,端看它的資源。正如聖父向大使們致詞時說的:「在幫助別人克服不足時,一定要慎重考量;讓他們參與,使他們能為自己的將來負起責任,幫助他們各按自己的能力在社會中佔有一席之地。因為『人之所是比人之所有,更為珍貴。』11

 

目前的經濟危機,暴露了體系的種種缺失。這是少數人錯估了投機獲利,卻犧牲了數百萬個窮苦家庭。不過,這次危機也給了世人重新塑造一個有利大多數人的全球化的獨特機會。白宮前參謀長Emanuel說過:「千萬別讓危機過去而沒有得到教訓。」金融與企業可以給全人類的,不只是「股東」而已。回到植基於集體責任的公平模式,才是讓「有與沒有」兩造間鴻溝變小的關鍵。

 

我們一定要堅持,全球化與資本是為了普世的公益。2008年經濟危機以及銀行抒困事件之後,聖父說:「世人目睹政府可以挪用龐大資源來解救金融機構,因為當局認為這些機構『太大而且不能倒』。但可確定的是,人類整體的發展是一點也不比抒困較為不重要;人類整體發展才正是一件值得全世界注意的事業,是真的「太大不能讓它倒」的事業」。12

 

有人告訴我台灣有一句諺語:「一隻牛被拖到北京仍是一隻牛。」意思是:人改不了他的壞習慣。又有人告訴我另一句諺語,說:魚先從魚頭腐敗。富國驅動了不受約束的資本主義。五年內,他們第二次把世界推到深淵邊緣。窮國不能等西方國家負責才行動了,他們現在一定要為自己及更大的益處,採取行動了。

 

太陽在西邊下去,它要從東邊升起。1820年,亞洲的生產占全球經濟的三分之二。西方工業化後,亞洲經濟經歷了近兩百年的衰退。現在趨勢要反轉了。50年代起,亞洲許多國家的經濟快速成長,是近代歷史發展最成功的故事之一。

 

50年前,南韓、印尼和馬來西亞的貧窮水平跟其他的開發中國家不相上下。台灣在1950年的生活水平以GDP算幾乎與尚比亞相同。50年過去了,尚比亞的GDP依然故我,而台灣的已提高了32倍。13

 

在東亞,每天的生活費在1.25美元以下的人,已從1981年的77%下降到2008年的1414。亞洲在最近5年,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的人,比之前少了43千萬人。15本世紀將有30億亞洲人可望達到與歐洲人相同的生活水平,而2050年時,亞洲的生產力將超過全球GDP之半。16

 

有人會說,這是自由化的成功。

 

部份是對的。不過,歷史也告訴我們南韓和台灣的成功故事。南韓和台灣開啟了他們的勞力密集工業,接受外國的投資,但他們嚴密保護先進工業,讓這些工業有成長壯大的空間,而成為經濟成長的驅動力。17換句話說,他們是保護主義者,因為保護主義對他們有利,正如西方國家把加諸其他國家的「開放市場」議程,作為首要之事。

 

亞洲的經濟成長令人印象深刻,不過很崎嶇。經濟雖繁榮卻還不能讓最貧窮的人受惠。世界上經濟成長最快速的地區仍有許多極窮的人,幾乎佔了全球極窮的人的一半。亞洲有5千萬人仍缺乏安全飲用水。

 

最近20年,印度、印尼和中國大陸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數百萬人民的生活水平遠遠落在後邊。在印度和中國,頂層10%的人現在所賺的與底層10%的人所賺的,比例是501。情況令人擔憂!

 

全世界總收入的五分之一握在最富的5%的人手裡,而窮人則連平等接受教育、醫療保健和其他服務的機會也不可得。一個貧窮嬰兒的出生死亡率是富家嬰兒的出生死亡率之10倍多。

 

「天下一家,消除貧窮」是上屆CI大會的主題。在這個題目上,台灣有很多可以教導我們的。因為在台灣,只有1%的人民生活在貧窮之中。

 

有人說,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最低的比率。即使如此,近三年來發生的全球經濟危機,台灣也被殃及。台灣政府宣布,生活在貧窮線下的人數,去年已破了紀錄。18

 

全球化的經濟好似總是製造了贏家和輸家,加劇了已存在的不均。緬甸鋼鐵工人上個月飢餓罷工,訴求是每天加薪20分錢。我們不能接受任何一種容許富人剝削窮人的倫理思想或政治體系。我們承諾要成就一個友愛的社會,以致我們可在其中像兄弟姊妹般緊密地而又和平地生活在一起。

 

全球化對天主教教會來說不是什麼新的東西。我們教會本就是一個全球化大同的團體,在聖事與團結關懷中合一的團體。對正義及促進人類發展的社會關懷,不是教會的全部與唯一的任務,卻是教會任務的「一個主要」部分,且是共融(koinonia)必不可少的一個面向。

 

我們面對的挑戰是實際的,甚至有時會令人氣餒。教宗聖父一次又一次地陪著我們走過危機。在他接受訪問的書《世界之光》中,他下結論說:「更重要的是,天主教會開始用新的和充滿活力的方式表達信仰!並重新宣告信仰是合一的力量是團結的力量,並對永恆開放的力量。」19

 

聖父鼓勵的話激發我們承諾對抗貧窮,按照《在希望中得救》通諭的精神與視野,致力於建立一個人類大家庭。聖父說:「人道之與否主要的是決定在願意受苦及關懷受苦的人。這個原則對個人和社會都適用。一個不能接受苦的成員,又不能分擔成員之苦難,不能出自內心同情受苦成員的社會,是一個殘酷而沒有人性的社會。」20

 

當我們以《天主經》祈禱時,我們是偕同整個人類大家庭一起祈禱。基督的祈禱成了我們的祈禱,是每一個人和所有的人,以主內兄弟姊妹和人類大家庭成員的身份同禱。在這個獨特的祈禱裡,我們認識我們的信仰,並與普世分享。「上主聖言激勵男人和女人去建立建基於公正與公義的關係,證實天主眼中的至高價值,全力創造一個更富正義更適合人類生活的世界。上主聖言絕對排斥不義,卻鼓吹團結關懷與平等。」21

 

當我們舉行感恩祭感謝天主的賜予,並為全球明愛會,特別是為兄弟般的聯盟感謝天主時,我們同時也為聯盟的目標接受挑戰,亦得到力量。在CI新章程中明白寫著,聯盟的目標是:「服務窮人,促進窮人權的益和堅持正義」。世界主教會議後,聖父頒佈了《愛德的聖事》宗座勸諭,他說:「因了我們所慶祝的奧蹟,我們必須指責相反人之尊嚴的事情,因為基督為眾人流血,同時確定每個人難以估計的價值。」22

 

CI在教會回應這些新挑戰時,扮演重要的角色。CI不只反對給許多人帶來痛苦或給另一些人帶來窮困和暴力的不正義的世界經濟更要表達教會是「全人類合一」的記號和聖事。23

 

當我們回應福音,我們就獲得基督徒身份;同樣地,當我們在彼此間及在陌生人身上看到耶穌時,我們就發現我們的基督徒身份。明愛會是教會向窮困的人和貧窮人伸出的一隻手,不計較他或她是誰,信仰什麼?如果他或她有信仰的話。當明愛會員發現彼此的使命和願景相同,而不是相互排斥、彼此競爭,就能很有效率地完成任務。每個明愛會保有自己的自治權,更因彼此的友誼而鼓舞。

 

我們必須如同一個明愛會般工作,而不是分散的明愛機構般各做各的。這就是說,我們的人性和發展計畫,必須與國家明愛會及主教團在和諧合作下執行。

 

教會的輔助原則,是由最靠近發生問題的地方的明愛會負責執行計畫,意即在實踐上,國家和教區明愛會將是提供服務的第一線。

 

發展「國家論壇」(country fora)這個計畫很合情理。我鼓勵亞洲各會員效法印尼明愛會,在必要時也成立類似的協調單位。當大災難發生時,這樣的「國家論壇」是不可或缺的。

 

明愛會目前有數之不盡的人道救災計畫正在世界各地進行,包括2009年印尼大地震,明愛會提供食物、庇護所和其他。還有2008年氣旋襲擊緬甸,緬甸明愛會在37個明愛會員支持下幫助了1萬災民。

 

由於「災難」也成為「全球媒體的報導大事」,各家媒體竭力製造了前所未有的「休戚與共」浪潮,多個國家的明愛會都有投入。令人高興的是,不只是富有的工業國家的明愛會提供人道救援,其他發展中國家包括在亞洲的鄰居也伸出援手。

 

當巴基斯坦明愛會幫助2010年水患的災民時,全世界的人清楚看到,從基督精神出發的人道救助對受苦的人意義是多麼重大。這實在太好了。宗教信仰不會造成問題。根據基督徒的信仰,所有的人都是天主的創造。天主給所有人生命和他那不能被剝奪的尊嚴。天主的愛滿被人人。基督徒會毫不遲疑地去幫助回教徒、印度教徒、佛教徒或任何信仰的而需要受幫助的人。

 

我們都記得,外邦人的宗徒聖保祿如何請求教會,要向所有的人,包括他們的歷史和文化開放。我們如何才能成為天主更佳的肖像?在祂內「不再分猶太人或希臘人,奴隸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因為你們眾人在基督耶穌內已成了一個。」(迦三28)我們一定要把自己從老舊狹窄的「基督宗教國歐洲中心」的觀點釋放出來,去發現所有其他文化和傳統的價值。對非教友的必需付出和需要接受的事物要敏感,把保祿從耶路撒冷教會多位「柱石」那裡獲得的「懷念窮人」的勸告,放在心中。(迦二10

 

與不同信仰甚或沒有信仰的人合作,以福音價值實行愛德,是不會引起對立的。教宗在《在真理中實踐愛德》中寫道:「愛德的特別表示,及信徒與非信徒之間作的要準則,就是上下互補原則,它證人不能放的自主。」所以,一個真正聯盟的合作,「必以互補為標記,層層相扣而又顧及不同層面,以利於合作。」24

 

以下是我的兄弟,亞洲明愛會暨日本明愛會主席Isao Kikuchi主教,在去年可怕的地震及海嘯打擊日本東岸後,所說的一段動人的話:「我們的力量來自天主教會的教導,這是我們同時讓物質與心靈需要能不中斷提供的理由。我們不只為發展或重建而努力,我們更想與其他的人一起成長。明愛會有能力帶給許多人未來的希望,因為我們自己在信仰內常懷著希望。」

 

明愛會也常被請求去幫助許多被眾人遺忘的無聲災難。耶穌從不會從一個受苦的人的身旁走過去;祂也愛那些被人遺忘、被推到社會邊緣的人。正如天父不單為以色列人,也為每一個人而派遣了耶穌。祂是「世界之光」,只要明愛會跟隨耶穌,光就與明愛會在一起。

 

所有「無聲的緊急事件」中,要數「飢餓」最為緊急。全世界每小時約有300個孩童死於營養不良,4個孩子中有1個因營養不良而發展遲緩。在開發中國家,這個數字上升為3個中有1個。如果這個趨勢繼續,15年後,將有超過45千萬孩童發展遲緩。25

 

預防營養不良的成本為每個孩子1美元,而治療一個營養不良的孩子的成本為每個孩子80美元。預防不但省錢,也合乎道德。

 

解決糧食不足問題一直是亞洲明愛會和許多亞洲會員的優先工作。亞洲明愛許多會員透過永續農業和農民權益計畫組織(SAFaR)的幫忙,大力促進有機農業及農民權益。農民會議(Farmers’ Conference)是這個計畫的年度盛事。草根農民齊聚一堂,學習並分享關切的議題,大聲維護自身的權益。

 

永續農業計畫是由孟加拉、蒙古、柬埔寨、菲律賓和其他國家的明愛會主辦,這個計畫對窮人生計有很大的幫助。計畫包括小額貸款和平等夥伴關係行動。這個計畫顯示,經濟目標與社會需要、民主式管理和尊重大自然等元素取得和諧,是可能的。這些國家為促進把服務居民放在第一位的農業,立了好榜樣。

 

婦女受到全球化的負面衝擊最大,她們的基本權利備受侵犯。教宗保祿六世曾給教會這樣的勸告:「婦女權益與窮人的權益緊緊綁在一起,因為貧窮的婦女為了家人的生存,擔了沈重的擔子,她們的貢獻非比尋常。…把受苦婦女放進這個令人難過的現實話題,不但有價值,也絕對必須。」

 

明愛會支持全世界的婦女,特別是亞洲婦女。我們特別關注婦女移工的遭遇。斯里蘭卡、印度、尼泊爾和泰國明愛會都在努力改善家庭勞工,特別是婦女移工的生活與權利。在台灣,家庭勞工一天工作121/2小時,可是沒有加班費,也沒有一週放假一天這回事,雇主就是不答應。台灣明愛會的正義與和平組織,為菲律賓、印尼和泰國的移工服務,已有多年。

 

亞洲明愛會員更關心全人發展,而不單是經濟成長。人際關係的品質與資源分享是社會的根基,讓每個人都能在社會中擁有一個地位,能符合自己的渴望尊嚴地生活。這就是真福若望保祿二世所謂的「愛的文明」的模式。

 

在台灣,101意指大樓的鋼筋水泥比完美更要好。在明愛會,我們以「一」和「零」為象徵。明愛會的偉大計劃也指向高天。「一個大家庭,零貧窮」是我們對抗不義與貧窮的綱領,是明愛會對世界的理解的最簡單表示。

 

對,我們是一家人!我們不容許分裂,不容許有人在我們當中製造第二、第三與第四世界。

 

「零」是起點。從「零」開始是正數或負數。「零」可以被想像為任何數字,所

謂的「可能條件」(condition of possibility)。「零」是平等的相似詞。我們不能就減少2%、20%或0.7%的窮人來協商。如果要達到目標,我們的大家庭放棄不起任何一個人。否則,我們將會失去一個兄弟或一個姊妹。

 

如果我們能控制著全球化的力道朝著這個目標向前,那麼,「天下一家,消滅貧窮」就不會遙不可及了。

 

20125

 

附註

 

1. 本篤十六世:2009世界和平日文告,2

2. 在真理中實踐愛德(Caritas in veritate),19 2009.6.29

3. 在真理中實踐愛德,09

4. 247 華爾街電訊

5. Moodys credit rating

6. ODI The euro zone crisis

7. OECD

8. 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

9. 在真理中實踐愛德,60

10. 教宗對大使的談話:Greatest poverty is lack of love2012.5.5梵蒂岡電台)

11. 教會在現代之牧職憲章(現代)(Gaudium et spes),35 1964

12. 教宗在西敏寺致詞 2010.9.17

13. 1950GDP台灣:1304Zambia10612010台灣:32540; Zambia1477

14. 世界銀行

15. the Asian Development Outlook 2011

16. the Asian Development Outlook 2011

17. The Northern WTO agenda on investment

18. 內政部:今年第二季活於貧窮線下家庭破紀錄114000戶(共270000人);2010年底為112000戶;2009年底為105000

19. 世界之光(Light of the World P.114 2012

20. 在希望中得救(Spe Salvi, 38 2007.11.30

21.上主的聖言(Verbum Domini, 100 2010.5.29

22.宗座勸諭《愛德的聖事》(Sacramentum Caritatis, 89 2011.8.16

23.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現代)(Gaudiumet Spes),1 1964.11.21

24. 在真理中實踐愛德,57

25. Save the Children: A life free from hunger

( 張佩英 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