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旬期運動專文
四旬期的省思 – 由聖堂的奉獻袋談起
華山道長
在市中心一座不算大的教堂裡,前些日子有一兩件微不足道的事就那麼地發生,雖然至今事情已告一段落了,但高懸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心裡明白的很。
事情是這樣的,在以往很長的歲月裡,彌撒中擔任收奉獻的弟兄姊妹總得稍微費點兒心,將那隻由不鏽鋼管製成的棍棒的奉獻袋卡進牆柱和風琴的空隙內,讓它站穩了,但總有那麼幾次,它又不乖地「匡噹」應聲倒地,情況雖不常發生,但久而久之,大夥也都習以為常了。
就在那時節,來了一很愛望彌撒的教友 - 賓嫂,她以往很少參與第一台彌撒。有個主日天心血來潮,勇敢地坐在第一排,心想可以很清楚地聆聽神父的講道,就在這一次彌撒中被那「匡噹」的響聲給激出一個想法:如果有一個可妥善將奉獻袋插著的插筒或什麼的,那麼就不會有「噪音」發生.。於是,一個有點故障的提鍋,加上一節有著兩隻棍棒寬的塑膠水管,再配上一些水泥,速乾劑,外表上些漆,這東西就這麼輕而易舉地成了。在往後的主日天裡,這個七拼八湊的東西就派上用場,「匡噹」聲從此消聲匿跡。
但是天主可不想讓聖堂內只悄悄上演著默劇,祂總想讓有些事發生。隔了些日子,不知什麼時候,兩隻奉獻袋的其中一隻竹杆製的被換成塑膠水管製的,長度也加長了,想必是為收奉獻的人方便著想。
但問題來了,一隻鋼管製的加上一隻水管製的,一塊要插入那克難插筒內可得費點心,要兩個人互相合作,因為「太擠了」那天李伯伯和李媽媽為了那兩隻「都太肥」的棍棒,在牆柱那「躇」了好久才擺平,這一切都被那位平時就愛東看西瞧的賓嫂看在眼裡,心想,得弄個明白不可!!因為第二台彌撒只差距兩個鐘頭,賓嫂也沒時間研究為何如此不好「放入」,所以也未曾向兩位負責收奉獻的人提醒,同樣的窘況在第二臺彌撒再度發生了,留給少數幾個人內心一團「迷霧」。
有問題發生就得想辦法解決,這是賓嫂與生俱來的毛病,於是在事情發生的那一週的週末,在『一付削果皮的削皮器』加上『沙紙』和『一把銳利的小刀』的合作無間之下,把那隻水管棍棒來個狠狠的「削薄」,目的:為使兩隻棍棒能滑順插進筒內。這事只有天主知神父知….。
在接著第二天的主日彌撒中,兩台彌撒也就沒再發生有人「躇」在牆柱那很久很久了。
要知道,賓嫂和第二台彌撒負責收奉獻的阿蘋是很談得來的好姊妹,每週阿蘋回台北,彼此都會通電話來個大分享;這次阿蘋當然把握機會把一件有關奉獻袋的小問題提出告訴賓嫂,她說:她有事先打電話告之本週負責收奉獻的高姊,棍棒很不好插,要耐心點,從那時起,高姊就為這事不斷地向天主祈禱,期待這主日她擔任的這項服務能夠順利,沒想到真的非常容易,且順手的很,於是在事後,高姊迫不及待地告訴阿蘋,她的「祈禱真的有效!」「天主真的不論事大事小,都會幫忙!」
也許,事情到此一切都可以明朗化了,然而...,還有更完美下半場;阿蘋和媽媽談到了這事,忽然想到近來主日天的教友不知怎麼地突然冒出很多,說不定有一天得多一兩位收奉獻的,那目前的插筒就不敷使用了,於是,一個具有中國風味的陶瓷花瓶於是出現了,阿蘋說,它的瓶口很夠寬廣,即使插入十個收奉獻袋也沒問題。
這兩隻奉獻袋多年來,是用來收取每位教友誠心奉獻的一點心意,它同時也收回少數幾位教友那由衷的一份赤誠的愛,她們彼此不曾事先套招,奉獻袋就那麼大,花瓶也許也夠寬,但這份凝聚的愛卻滿溢出袋口和瓶口,原因是天主祂早就愛了我們,使得我們這些羊兒們不覺地愛著彼此,關愛著自己的堂區,聖堂是我們共同的家,家中的大大小小問題,是每個家人都該去照料和維護的。
「你們對我最小弟兄中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瑪廿五、41),
堂區內每位教友,就是彼此的近人,若能隨時關照著這些每週見一次面的家人,自然而然也會養成一種習慣,對於其他需要即時伸出援手的人或景況,也就不會形成一股趕流行式的「救助」或「口號」,我們有幸尚能生活在一個生活無慮的舒適大環境中。其實,個人的「過得去」並不代表整個時代「安穩無慮」,「冷漠」、「自以為是」會使一座城市變成冰庫的催化劑。
即將到來的四旬期,是再次提醒我們有幸身為基督徒,應感懷耶穌山園祈禱時那份掙扎及自我警醒了悟;我們每個人都該在此時期反省、檢討、並悔改,想想自己,都做了些什麼,有什麼事情該做卻始終未赴諸行動,耶穌都放下身段為門徒洗腳,你我一介平凡,又何必到處炫耀,只有承認自己的卑微,才能更加突顯天主的偉大及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