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旬期運動專文

        「一杯水」看「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天主

                                                                          陳國森

      有幸被邀約參加一個在聖心女中舉行數天的避靜,在避靜進行中,我們都會參加在聖心修道院的每日彌撒。    

    有一天,彌撒進行中、參加避靜的一位H君,因為感冒所引起咳嗽得很厲害、一位坐在她旁邊的修女就起來,給她倒了一杯水。

    第二天,彌撒還沒有開始、我走進教堂,看到昨天在咳嗽的H君已到了、她低著頭閉著眼睛在默禱,不多久,昨天倒水給她的那位修女也進來了,手上拿著一杯水、坐到H君旁邊的椅子,把那杯水輕輕的放在H君的坐椅左下方,沒驚動她。那天H君的感冒好多了,一直沒有咳嗽,直到彌撒結束,她起來離開了,始終沒有發覺放在身邊那杯水,修女在她離開後,也輕輕的拿起那杯水,離開了教堂。

    那修女從走進教堂,到她提回那杯水走出教堂的過程中,她是那麼的自然,她甚至不認識H君,她祇是看到她的可能需要,便為她準備了一杯水放在她身邊,沒有目的、不帶任何條件,到H君離開了,沒有接受,甚至沒有看到她的好意,她也不帶一絲絲的失望,正在感言動之餘,我突然靈光一閃、在那授受之間的自由,就讓我體驗到很像「天主」就在其中了。

    我回顧我人生的歷程中,我體認到天主常常在我看到自己需要前,已把我需要的恩寵,白白送給我放在我身邊,也給我恨大的自由,決定要不要接受它,我不接受、甚至「太忙」,沒看到,祂也沒有生氣,還是繼續的給。

    看到修女拿一杯水給H君這一幕覺得很感動、很美,但回到現實又讓我想到天主是天主,祂是不吃人間煙火的,我怎麼可能對我的親人,做到沒有期待呢?如果真的有一天做到了,很難想像我的與那些親人的關係是怎樣?陌路人嗎?

    相信天主給我那份「觸動」不是沒有理由約,靜下來,我重新檢視我過去的親子關係,伙伴關係,從與他/她們的相處過程中,去察覺我們相互之間的關懷、期待,被期待,被期待的壓力......我重新發現:

*我對親近的人,好比子女、配偶、兄弟、父母、朋友的關懷背後,有意或無意之間,或多或少都附上了我的期待。

*關懷與期待中間放了一個等號,我覺得是很理所當然的。

*我一直忽略這份期待所造成的壓力,及對我們關係的殺傷力。

*我承受過被期待的壓力,也接受過無壓力的關壞,和感受到其中的自由與寬廣。

*關係的疏離,往往是逃避這「被期待的壓力」.

*其實「期待」本身並非壞事,在正常狀況下它是一種動力,重點是我們如何察覺它的臨界點,對方接受的極限,以及我們面對預期落差的態度。

  我無法不吃人間煙火,不過我可以提醒我去做自我提示、就是當我要送出一份「關懷」或「禮物」時,我可以檢視在這份「禮物」的背後我可有附上我的目的、期待、盼望。如果答案「是」,我起碼了解、我送出的不是「免費」的「禮物」,我是有要求對方付出「代價」的,他們的「代價」就是承受「禮物」背後「期待的壓力」,如果我看到,也認同這點時,我便比較能坦然的接受對方因「付不起」或「不願付而拒收」我們的「禮物」,甚至因價值觀的差異而「少付」甚至「不付」的可能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