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施予中與主耶穌同行

洪萬六神父

 

四旬期的四十天是為個人與教會團體慶祝耶穌死而復活的逾越奧蹟做準備的時期,是基督徒一年中最重要的時期,禮儀以深紫色來象徵,至於生活行動上教會教導我們以祈禱、守齋與施予,度過這個內在更新的過程。教宗在四旬期文告中指出耶穌為了我們「成為貧困的,好使我們因著他的貧困而成為富有的;他為了我們而付出整個生命。四旬期也藉著施予,激勵我們追隨他的榜樣。在基督的學校中,我們能學習使自己的生命成為一個完全的禮物。」特別邀請我們以「施予」在四旬期中與耶穌同行,洗滌內心。

施予來自感同身受與天主愛的誡命的實踐,面對近人的苦難與物質的匱乏,一顆血肉的心不能沒有任何反應,自然發出悲憫惻隱之心,促使我們有所行動,更何況是天主誡命的要求呢?我們民族性重視勤勞與打拼,因而對貧困者易有先入為主地視為懶惰造成,而缺乏近距離的瞭解,就個人接觸過的窮困者與街友,深知他們曾經做過很大的努力,試圖脫離貧窮而自立,但這種渴望往往不被聆聽與尊重,即使接受了幫助,還有一條很長的路在前面要走。

施予教導我們「放下」,施予急難或匱乏者財物,勢必要割捨自己的所有權,但若意識到財物不只是個人勤勞的成果,也是天主的降福恩賜,則更能樂於分享;真正的施予會尊重受助者,視對方為主體,同時放下自己的身段,除了給出財物外,也會設想對方的處境與需要,甚至嘗試與對方建立平等關係,非僅僅用給錢來打發人或解決當下的麻煩而已。如此的給予,會發現喜樂與上主的臨在,特別由對方學習到忍受挫折的韌性等意想不到的禮物。

最後,「愛」使施予有價值。教宗引用聖經上窮寡婦在自己的不足中,將僅有二個小錢全部投入聖殿內的銀庫「她那微不足道的小錢,成為一個有力的標記:這位寡婦不是從富裕的生活中奉獻給天主,與其說是獻出了她的『所有』,不如說是獻出了她的『所是』,她奉獻出全部的生命」,的確這種愛的施予是真正效法基督的門徒,不只是給出我們所擁有的一部分,而是給出我們自己。就如真福德肋莎修女所說的「我們一生不容易做出偉大的功蹟,但我們卻能用大愛做小事」,這種源自愛的施予,提昇了彼此,並使社會更祥和,並鼓舞人樂於付出。出自愛的施予付出,會逐漸超越「我已經幫助了多少人」,進而思索「還有多少人還沒有得到幫助」。

 2008.02.13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