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慈父鮑思高
聖鮑思高堂
張鍾來神父聖若望鮑思高於一八四一年晉鐸後,很快就開始關心當時杜林市中那些貧苦無靠的青少年。當時成群結隊的青少年,在杜林市內遊蕩;尤其是在星期日,大街小巷,波河沿岸,都可以看見他們的蹤跡。他們呆呆地觀望那些「搽著香水,穿著漂亮衣服,輕鬆愉快地走過」的人,這些人毫不關心這些在貧窮堪憐情況中生活的青少年。
鮑思高神父立刻下結論說,這些孩子需要接受教育,找一份更好的工作,使他們能有一個更光明而安全的前途。他們需要能夠過他們自己的快樂童年,做一個有希望的孩子;能夠在空曠的地方,任意跳躍奔跑,歡呼高唱,而不是在昏暗的工廠裡,或骯髒的街道旁,消磨自己的青春。他們最需要的,就是能夠與他們的在天大父相會,認識祂,愛慕祂,與祂懇談,把自己的喜樂憂苦,完全向祂傾訴。
作出以上結論的,並不是鮑思高一個人,當時的國王嘉祿也深深感到,輔助平民大眾,教育貧苦兒童,是一個刻不容緩的國家要事。
講到這位青年慈父鮑思高神父,我們可以聽聽他自己以簡潔流暢的筆法紀述下來他如何在第一次和那位又害羞又樸實的青年祿茂夏來理見面的那段故事:
那是一個寒冷的早晨,我正在穿祭衣,準備去舉行彌撒聖祭;管理祭衣房的修士看見在一角有一個青年,就叫他來輔祭。但青年說不會,修士就很生氣,拿了一根雞毛撢子,作狀向他打去,這個孩子就急忙地逃避。鮑思高神父就高聲叫道:「喂!你幹什麼?為什麼要打他?他做了什麼?」「他既然不會輔祭,為什麼到這祭衣房裡來?」「可是,你做得不對。」「這與你有什麼關係?」「有很大的關係;他是我的朋友。你馬上去叫他來;我有要事要跟他說。」
那個孩子很羞怯地回來:他頭髮剃光,上衣沾有石灰。原來他是一個從外地來的孩子。也許他家裡的人曾對他說過:「你到了杜林,要去參加彌撒。」他來了,卻不敢到聖堂裡去;因為那裡的人都衣履整潔。他想就在祭衣房裡參與一台彌撒。我和善地向他說:「你已經參與彌撒了嗎?」他回答說:「沒有。」「那末你就來參與我的彌撒好嗎?彌撒後,我想和你談一件使你高興的事。」他答應了我。我的用意是想約略地安慰那個可憐的孩子,免得他對管理祭衣房的修士留下一個不好的印象。彌撒後,我帶那孩子到祭台旁的一間小房裡。我滿面笑容地安慰他,叫他不用害怕,就開始這樣問他:「我的好朋友!你叫什麼名字?」「我叫祿茂夏來理。」「你是什麼地方人?」「亞斯底人。」「你的父親在嗎?」「不,我的父親早已死了。」「你母親呢?」「我母親也死了。」「你今年幾歲?」「十六歲。」「你會讀和寫嗎?」「一點也不會。」「你初領聖體了嗎?」「還沒有。」「你曾辦過告解嗎?」「是的,不過那時我還很小。」「你去學道理嗎?」「我不敢。」「為什麼?」「因為那些年紀比我小的同學,知道要理;我這麼大,卻什麼也不知道。所以我害怕和他們一起上課。」「如果我另外教你要理,你願意不願意聽?」「我願意。」
這樣就開始了鮑思高神父教導青年要理的奇妙工作。但願我們今天也能如同鮑思高神父一樣去開導青年們認識和熱愛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