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泰北偏遠的鄉間,一個叫作回海的小村落裡,探訪一個小小的中文學校--雲台小學。這所小學校是台灣明愛會在泰北支援的眾多中文小學之一,全校學生共有378人,多為華人子弟,他們利用泰文學校放學後的時間,來到這裡學習他們的母語。

我們到訪的時候正是學校上課的時間,所有的學生們依程度分為兩個班,都在上課之中。其實這時已經是晚上了,漆黑的天空上閃爍著幾點明星,兩間教室裡俱傳來琅琅讀書聲。我們透過教室的窗子,看見授課的段老師正在教孩子們唸書;另一間教室裡,新來教幼稚班的祁老師則在黑板上寫著幾個斗大的字「耶穌愛世人」--原來這位祁老師是一位基督教會派來的傳道員,但不知道那些捧著書本坐在教室裡的年幼小朋友們,能否懂得這幾個字的涵義?

年輕的祁老師對我們說,他之所以接受這份薪資微薄的教書工作,是因為他想要「一面侍奉(基督),一面學習」。目前學校向每位來上課的小朋友們收取每月60泰銖的學費,至於明愛會有提供認養補助的學生,則是個人量力所及,繳交1030泰銖不等的學費,當作一種為學習應盡的義務。關於「謝師」,在祁老師的班上,學生們以每人贈送一碗白米作為酬謝老師的費用,這種原始的敬師方式,令人感覺非常的質樸可愛。

低年級和幼稚班的小朋友們個個認真的趴在桌上努力地寫著作業,偶而還抬起頭來對我們靦腆地笑一笑。這時我們發現,有一個小小的腦袋,不時地從教室的木頭窗格外探進來張望著,看見有人凝視,便又慌忙地縮回去,一下子就不見了蹤影。可是才幾秒鐘不到,那小小身影又再度悄悄地出現了,依舊無聲地、固執地自窗外往教室裡面張望。這回我們看見了那兩隻亮晶晶的烏黑眼睛,帶著渴望的神情,彷彿在教室內搜尋著什麼東西。顯然地,教室窗外躲著一個小男孩。

出乎意料的,校長和老師們都認識他。也早知道這孩子常在上課的時候,一個人在教室窗外晃來晃去,朝窗內探頭探腦,卻不敢跨進教室裡面一步。

「從前是班上第一名吶!這孩子。」校長在一旁解釋道:「可是,這學期他沒有讀了。他的家人沒錢繳學費,又想教這孩子在家裡幫幫忙,幹些活兒。」

原來小小年紀的他,因是家中的長子,加上母親懷孕即將臨盆,希望他能留在身邊幫忙家務,因此就不允許他再到學校來唸書了。雖然如此,孩子的父親倒是滿鼓勵這孩子來唸書的,只是籌不出區區幾十銖的學費。

明愛會的張老師聽後立刻表示學費不成問題,希望這個孩子能夠如願的進入教室,和其他的小朋友們一起讀書。

「問題是,孩子的家人需要他在家幫忙。」祁老師和校長異口同聲地說。

然而他現在人卻在這裡,就在教室外徘徊--那麼,既然他人已經來到教室門口了,為什麼不請他進到教室裡來呢?即或是能夠上幾堂中文課也好啊。經我們這麼一說,那孩子得到允許,歡天喜地的進入了教室,他的同學們也很開心。

誠然,他回家以後仍然必須為分擔家務而忙碌,但至少,此刻他有了希望。這小男孩渴望讀書而不可得--想想這跟台灣小學生的情況是多麼的不同啊!祁老師也答應我們,以後若看見這位小朋友在教室門外徘徊,會主動地請他進來。

試想,一個小小的「邀請」,就可以轉寰一種環境造成的窘境;在愛德和法律的比重下,若我們能毫不遲延地先選擇愛德,而不是為著許多私人的顧慮而縛手縛腳,那麼在人間拓展天主之國的可能性必會大大的提昇吧!反之,如其我們的「顧忌」,是出於對自我的保護(怕惹麻煩),那就是一種自私的表現了。拒絕邀請一個這樣的小孩的同時,很可能也拒絕了耶穌。

所以,無論身處何時、何地,請不要拒絕一個像這樣站在窗門外的小孩,或者,請主動邀請這樣的一個小孩:他們害羞而不知如何提出請求,因此格外需要我們的注意和關懷。其實你我都知道,這樣的孩子在我們的身邊多不勝數--只要我們稍微留一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