犛牛 ― 西部高原上的寵物
犛牛即經傳中所稱旄牛或髦牛,大陸寫如牦牛。
牠是偶蹄目牛科的一種,體型最大強壯有力,肩高可達兩公尺,體重在五百公斤以上,食草與樹葉,全身披黑褐色長毛,尤其在肩部、腹部特長,能耐旱與寒,行動不因體形大而影響矯健,可在雪坡上步行、激流中游泳、巉岩中行走,是高原上重要的供役使家畜,故有「高原之舟」美名,我們在四千多公尺的高原上終於見到了牠們!且能有此千載難逢的機會騎在牦牛上。
牛奶是高原人們不可或缺的飲料食物,其他油酥、肉餅皆由牠提供,長毛編織後可做帳篷、繩索,絨毛可做禦寒衣服與較細之繩索,皮可製成鞋靴革或袋類革,而牠的『糞便』更是高原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資,煮飯、燒菜、取暖都是牠提供,全身可說是寶物,也是高原上極有經濟價值的作物,人們少不了牠,成長中的孩童更需要牠!
大陸西部邊遠地區廣袤遼闊,學齡兒童就學困難度很大,再加上都是遊牧式生活,逐水草而居,全無定點,家中又需要人手幫忙,一般家長對於孩童受教育沒有強烈的需求感,更不瞭解要提升生活品質,必需從受教育著手,即使有這種正確觀念的家長又受周邊環境之關係,想要孩童讀書不是說說就可以達到目的。有時想讀書,但又因校方教室、宿舍、食堂容納不下,也不能入學,選擇標準以年齡計算,由年長者優先。因此在當局的政策下,那裡的學校都冠以「寄宿」二字,如某某鄉中心寄宿學校。
本會探訪人員於九十四年,根據新竹一位教友台商同小姐提供之資料,前往青海省玉樹縣巴塘鄉中心寄宿學校,地處大山腳下,距玉樹縣近百公里,距省會西寧也近千餘公里,全鄉人口有七千人左右,分佈在二千餘平方公里土地上,貧困人口佔百分之六十左右。學校學童有760人,特困學生29人,是巴塘鄉規模最大,學生人數最多的寄宿中小學校,並附有救助特困少年的措施,為解決這些貧困學生的生活,犛牛變成非常重要的經濟來源。
因為有了牛,學生在夏季可以喝到牛奶,冬季可以吃到油酥與肉品,這對成長中的孩童所必需的營養幫助很大,更重要的是『牛糞』,這是我們住亞熱帶的人所無法體會的,它是冬天絕對不可或缺的上等燃料,為了存放這些寶貴的燃料,學校都有專用小型房屋堆置,因此在那裡有我們見識到這一種奇怪的現象,就是學校對教室、宿舍、廚房、餐廳不夠使用可以容忍調整,設法解決。唯獨『牛糞』不可以沒有房屋存放,而且每個班級擁有自己獨立的牛糞小屋堆放,屋門上鎖,而且鑰匙是由專人負責保管,所謂機會教育也包括『牛糞』這件事!如有班級相互借用必需歸還,好借好還下次不難嘛,有借不還下次免談。這『牛糞』還真應了繁華世界的一句話「有錢買不到」,即使你手上握再多的黃金也沒啥用處,山裡的人真是單純樸實,全校師生為了大家的公益,努力的揀『牛糞』供應所需,學校也有象徵性的鼓勵方式。
明愛會基於幫助發展教育消弭貧窮之宗旨,於九十四年補助該校,購得63頭犛牛(原案申請100頭,因經費不足,只能盡力補助),今年再訪時已有若干(每年最少需要9-10頭小牛誕生,才可正常循環),見到那位細心照顧牦牛群的老婦人,笑咪咪地正熟練的在接生小牦牛呢!相信在天主的寵愛下,犛牛一定是生生不息,日益擴大,也求天主保佑老師、學童、相關人員,身體健康、諸事順遂。
劃撥帳戶:財團法人台灣明愛文教基金會
劃撥帳號:19143701(請註明:為購買牦牛)
愛心專線:(02)2381-2140
2006.09.04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