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經驗是為了將天主的榮光帶進世界

 

第十八屆國際明愛大會的神學反省

 

By Rev. Fr. Erny Gillen, Caritas Luxembourg〈盧森堡明愛會主任〉

 

 

O、導言

 

應國際明愛會秘書長頓崁馬克拉連 (Duncan Mac Laren) 之邀,本人以教會在日趨全球化的環境中,未來幾年內國際明愛會必須努力的方向做了個神學分析。的確,2007年的明愛會總會大會,是教宗本篤十六世就任後,明愛會的第一次全體大會;而教宗就任後的第一道通諭【天主是愛】(Deua Caritas est),也標示了全世界明愛機構個人及整體方案制度革新的開始。

 

本文的目的只是為了勾劃出以『愛德的見證與和平的締造者』為主題的國際明愛會,可能的發展面貌。這是國際明愛管理單位刻意挑選的主題,從他們選擇了兩個聖經中的語句『見證』和『締造者』,來描述其行動及其工作方式,可以看出國際明愛機構兼具謙卑及其使命抱負。在『見證』和『締造者』這兩個主題下,機構隱身幕後,而使愛德及和平的行動彰顯。為履行這使命,明愛組織必須證明,他們的計劃和組織是足以勝任且是有效率的。

 

下面的五個章節要談的是【天主是愛】通諭所提出的挑戰、大會主題『愛德的見證與和平的締造者』,以及履行服事使命之必須主動而積極地與教會之普世性的使命做協調。

 

1-0、 仁愛工作,是教會的一項『專屬事工』

 

在這個追求意義及成功的世界上,教宗在【天主是愛】通諭中,把愛德和社會正義做為生活的教會所最關心的重點。『我希望強調某些要點,期能在世界上激發人們一股新的動力與承諾,以回應天主的愛』(1)。教宗本篤十六世寫這通諭時,毫無置疑地是將愛德的行動,而非正義的行動視為教會專有的事工。

 

『另一方面,教會的仁愛組織構成其(專有的),是其天賦的一項職責,在這事工上,教會並不是從旁予以協助,而是做為直接的負責主體,行其份內之事務。教會絕不會對信友們所組織的任何一項仁愛事工組織活動,置身於外的實踐愛德事工。並且另一方面,沒有個別信友的任何一項愛德行為是不必要的,因為除正義之外,人永遠需要愛』(2)

 

讓我們在這第一個章節中,來分析明愛會這一個組織在教區,全國和國際層面上-為地方教會,主教團和普世教會,它的定義和意義。

 

1-1、明愛會在教區,全國和普世層面上的意義。

 

由通諭的章節裡看來,並從任何一個較為顯著的神學反省中,毋庸置疑地,明愛會並不是-也不會是教會的唯一,特定的或完整的能表達出教會的服侍行動。但無論如何,它們是被公認為夠格的教會服侍事工是教會『首先被召喚的』事工。『教會之仁愛組織是由「明愛會」(Caritas-教區、國家及國際的層面) 開始的,它應盡其最大的努力提供必要的資源,尤其是能負擔這些使命的人力資源』(3)。無疑地,這一個第一線是指出在這一個特別的事實上,即教區明愛會是直接表達主教和他教區的仁愛工作。事實上,它們是教會當局所建立的,並且是地方教會之直接表現。通常一個教區的明愛會之秘書處或辦事處的任務或職責是在於協調地方教會之社會牧靈工作,並且藉由它們特殊的行動,去滿全那些其他教會社會福利部門所無法處理的需求。對急迫性之需求的彈性與開放,其通常的意義是,教區明愛會是首先被召喚並且最能回應人道危機事件的教會組織。

 

為期望建立一個有效的系統,主教團成立國家 (全國) 明愛會,以同樣的目標協調國家層面的仁愛事工,並回應全國層面上未能預測而出現的危機。

 

以此同樣的思路構想,孟迪尼樞機主教,即後來的教宗保祿六世,非常支持在普世和全球的層面上,成立一個國際明愛會。這一個創舉已為國際明愛會的成就而戴上了冠冕。這一個國際明愛會在二百個國家或地區內,共有一百六十二個成員。在天主教精神的感召下,許多仁愛事工之創舉在全球化和國際化的架構下,一心委員會 (Cor Unum) 就在一九七二年成立,並在這同一個屋簷下,連同國際明愛會一起就帶來了所有的這些創見。雖然一心委員會 (Cor Unum) 並沒有使命去指導國際行動,而國際明愛會卻接受派遣,猶如普世教會的明愛會,教宗的明愛會,在全世界上工作。這是它們的組織結構和使命,而使在『天主是愛』通諭中需要特別來提及它。

 

1-2、推動『天主是愛』通諭的精神

 

教宗本篤十六世曾對主教們在主教們生活的『指導原則』中,要求他們遵守執行職務時,要保持良好操守之規則及尊重。其實這些規則,首先對地方明愛會也是有效的,因為它們都是地方教會服侍事工有形可見的表達。『不過在最近的「主教牧靈職務指南」中更具體而深入地探討其仁愛職責,要如同其對天主聖言及聖事有同樣的基要使命,因為這些都是整個教會及主教在他自己教區內的固有責任』(4)。為聖座宗座和一心委員會所支持的國際明愛會,都必須在這一個範疇中,扮演催化者,推動者和教區陪伴者的角色。在這一個神修上,神學上,組織性與具體的工作上,都有必要迫切支援主教們和各個教區。

 

教區明愛會的推展必須在教區和主教團社會牧靈工作上,以其整體的方向攜手共進。但是除地方和全國的困擾外,也必須加上對世界其他所有的困苦之個案予以重視。如我們一旦自我退縮,那就是不適合於教會的普世使命或對無疆界人類的貧窮的漠視。

 

『由於前面的反省,我們清楚地看到教會內實行仁愛工作的各類組織,其真正的主體是教會自身,是包括其所有的各個層面,從堂區開始,經個別教會,直至普世教會』(5)

 

1-3、對普世教會的意義

 

當前任信理部長,現為教宗本篤十六世,開始他的教宗職務時,他強調信仰良好的具體實踐,服侍並投入於一個更公義之世界的行動和努力,在信仰上是教會本身在這世界中,要扮演的一個基本的角色。在國際明愛會內,為聖座所承認 (認可) 之世上的所有明愛組織,是有迫切需要一個世界主教會議的行動,並且從宗座一心委員會手上受到一些仁愛的援助。如今這些自願主動組成的以及由地方教會推動下的,都可引向於一個由教宗在天主教會,在它服侍的任務之普世使命上,是有必要在教宗領導下,召集一次專屬的世界主教會議以深研其內涵。

 

但在地方,全國和國際層面上,必須避免在協調上產生雙重和三重的結構。反而是要在服侍行動與在社會中致力於世界的正義之間,確保其為一個和諧的組織。這些長期的規劃,在『天主是愛』通諭中是可找到的,其所要遵行的方法不僅是在一個地方和一個國家的層面,而且也要在普世教會的層次內施行。

 

1-4、仁愛行動應開放於大公的空間

 

『在此,我要清楚地再次肯定我那位偉大前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他的通諭「社會事務關懷」(Sollicitudo rei socialis)中所寫的(6),當他主張天主教會已備妥要與這些教會和教團的仁愛 (愛德) 單位合作,因為我們大家都有同樣的基本動機,並且前瞻於一個同樣的目標即一個真正的人本主義,就是承認,人是依照天主的肖像所造,並且願意幫助他過一個合乎他尊嚴的生活』(7)

 

2-0、仁愛工作(明愛會)和致力於社會正義

 

在他的『天主是愛』通諭中,教宗做了一種系統神學上的努力,以他對一個社會性教會的看法,給教會定了兩個面向-即仁愛工作和社會性地致力於一個更公義的世界-於相關事物及其間的互動。每一個面向,以它的特性和它特殊的歷史背景,都必須在他人身上,承認它的價值,但這一種相互依賴性決不消除任何一個涉入路線之行動的特殊價值和特別的意義。

 

2-1、痛苦的多種面貌

 

為回應痛苦的多種性質和面貌,世上至今並沒有,也從來沒有過,可以用一種行動或一種理論學說而能夠解決那些曾一時或經常給與人類痛苦的相關難題。人需要人,無論如何,沒有任何行動,活動或運動,正派的和專屬的,能夠否認介入者的人格。在人性形勢的觀點下,仁愛工作和政治與法制上的人性化,將持續地成為一種永久性之任務和辛勞的工作。這是窮人的希望以及富人的威脅。

 

2-2、運用為伸張社會正義而排除抗爭的經驗

 

為避免淪入理論性之推演,即那種不合乎特殊事實相關路線上的那種理論推演,有許多人,也都加人教會的仁愛行動,成為 (教區) 的正義與和平委員會的成員。與那些經歷過窮困和痛苦時刻的人並肩並一起打拚,這些經歷窮困與痛苦經驗的人,給予他們一種難以達成之合法性和真實性。明愛會的成員為追求一個更公義世界,藉由正義與和平委員會而介入行動,應在全國性和國際性層面上去達成。與國際明愛會之『在世界上之仁愛見證』和宗座正義與和平委員會相一致之行動,將使教會更能達成她成為和平建造者的角色。

 

2-3、追求一個整合性之社會牧靈工作

 

一個真實的社會牧靈工作是結合仁愛工作與社會性之致力於一個更公義的世界之基督徒團體的回應。加上直接的援助,明愛會將開始它的倡導行動,為謀求那些遭受窮困迫害之人民和族群的福利 (利益) 。這種社會性之致力於謀求一個更公義的世界之行動,將藉由他們與那些遭受不正義之迫害的族群一起行動來實現。因此,如果在社會牧靈工作的每一個面向上,都必須以組織性的任務之性質來達成,就必須做更大的努力以協調這兩個面向,即仁愛工作與社會性之致力於正義的追求。

 

3-0、『愛德的見證,和平的建造者』

 

3-1、成為支援天主愛世人的見證人

 

乍看之下,這似乎是有點奇怪,明愛會的實行者只是仁愛工作 (愛德) 的見證人。難道他們不就是教會內和世界上之仁愛工作的工作者和建造者嗎當然是明愛會的工作者當然是遠超過仁愛工作的被動見證人。他們參與仁愛工作並且是受過良好訓練的 (訓練有素),而且更是全心投入於此項工作的工作者。

 

成為仁愛工作 (愛德) 的見證之提案,作為我們這次大會的主題,無疑地是要引導我們進入於其他的視野。如果我們表現愛是一個無盡的水泉,並且這水泉將改變這物質的世界,並且關係到充滿人性溫暖的光明世界時,這一個主題將提醒那些實行愛德的建造者,他們並不是這一個愛德的所有權人和主人。天主是愛Deus Caritas Est』祂是一切愛德的泉源。因此,天主是在我們世界上顯現一切愛德行動的原始。

 

『哪裡有仁和愛,那裡就有天主存在』 (Ubi Caritas et Amor, Deus ibi est) 在這一個意義下,我們從來就不是『愛』的生產者,或是那指向我們之任何一個『愛』的消費者,更好說,我們是那超越我們之力量的見證人。容許自己為愛所激動,因此不要與擁有功勞相混淆。因此教宗就對每一個仁愛工作組織的工作人員,概要地說出了他的想法『他們藉著參與教會具體愛的工作,他們希望成為天主和基督的見證人,他們並且也期望成為這一個真正的理由且自由地為一切人謀求利益』(8)

 

『這已不再是一個所謂「誡命」的問題了,或從外面強加的脅迫,或是一種不可能的要求,寧可說它是一種由內而發而自由地使用愛的經驗,一種本質上就必須與人分享的愛。愛藉著愛而成長。愛是「天主性的」,因為它是來自天主並且將我們結合於天主,藉著這一種結合的過程,它使得我們合而為一,直到最後,天主成為「萬有中的萬有」(格前十五:28)(9)

 

因此,我們應該避免強調工作人員的功勞。作為一個愛德的見證人是一種謙卑的聖召。這個愛的召叫往往遠大於人藉由特別行動所能得到的。如果所有的愛的行動都追溯到它的源頭,即回歸到天主時,作為明愛會的工作者,我們就成為天主愛的主動及支援的見證人,而天主即在我們中間為主人,並且有時候也參與我們日常的行動。

 

『只有我準備好去會見我的近人,並顯示給他我的愛也會使我對天主有所感覺。而我只要一服務我的近人,我的眼睛就能向天主對我所做的一切開放,並且曉得天主是如何的愛我』(10)

 

3-2、和平是慈悲的化身之正義成果   

 

『和平建造者』這一個用詞,似乎是聖經上的一種表達,並不是我們世俗言語中的通用語,在那裡治療的方法和寫作的技巧已廣泛地為所謂現代醫術的科技工具所替代,以及為用以服務科技手冊之時尚解釋用語所取代,那些用於逸樂讀者之書籍的浮華不實的報導、廣告或創作或複製,是大於那些啟發人們反省和深究更多的理念。猶如見證,建造者並不是一個生產者 (創造者) ,而寧可說是一個能協助使某些事物得以建立的人而已。作為一個父親和母親,就要連同助產士一起使一個嬰兒誕生,建造者是參與將進入世界的一種主動工程,後來它將再作出它自己的方式。

 

(社會) 的和平是如同一個果實一樣,即在適當時機要採收果實之前,是必須以更大的耐心去耕耘。每一位農夫,每一位較熟練的農夫都知道,一顆果實的成熟是要靠著許多的條件而成的,諸如氣象、氣候 (天候) 和環境。因此,和平不是產品,而是人類和天主之慈悲所化的正義果實。

 

正義單獨不能是福利的原貌與和平。教宗本篤十六世在他的通諭『天主是愛』中,就想在投入社會行動和仁愛行動之間,找出一個既精緻又易碎的平衡。如果正義的建立不是孕育於慈悲之中,它將引起一種壓迫性的傷害,而將導致一個新的不正義。所有正義的動機都必須是最大的正義。向最大的正義開放將帶領我們回到一種超越和謙卑。這正是熱烈而寂靜的愛所要形成的言語和祈禱。致力於一個更公正的世界通常都包含那些偶發且是朝生暮死的觀念和理論。其實那些空談仍將在這持續發展中,自我消逝於事實的情況之中,而天主的位格將降臨於人類歷史以及聖經的希望之中。我們必須要承認,人類不是為服務於正義,於法令和規章的--寧可說,法令規章和正義是要服務人類的。這就是天主的慈悲及祂對每一個個人的慈憫,而這些才是能夠將正義的工具轉變為和平的工具的力量。

 

如果今天我們確定,沒有正義就沒有和平,我們也只是表達它的部份真理而已,一個沒有靈魂而純粹形式上的正義,是會如同憤怒和惡意那樣地傷害和平。一個無視和平與慈悲的正義將成為瞎眼的人,並且轉進終極正義。在基督徒對人的看法上,最後的審判是由聖父授予那將永遠為王的人子。

 

3-3、優先於追求人道工作並要對抗貧窮並要採用『心靈的目光』

 

在它的策略性計劃中,國際明愛會是負責確定事務的優先順序的。這事是牽涉到協會的優先順序以及其成員的優先排序。當然所有的成員都要參與國際明愛會的工作任務,但它們不是取代所有在世界上的明愛組織意願的傳送者。每一個成員都必須使出其具體的力量,積極地參與以致可實現國際明愛會的任務和目標。它們既不能有國家主義,也不該有地域主義,卻應率先參與這一個策略上的共同發聲,即那將決定我們國際明愛會協會的未來。

 

對所有明愛會的組織,無論大小,在普世性和全球性對天災人禍的回應上,都應賦予同樣的能見度,作為一個在人道舞台上的角色的國際明愛會組織性的發展,這是一項先決條件。摒棄國家主義和地域主義,是共同建立一個要面對挑戰的國際明愛會的關鍵。像國際明愛會這樣的一個聯盟協會,所有的決策和所有的行動,都要建立在彼此信任和伙伴關係的基礎上。各國成員,連同聖座,一起組成國際明愛會 (Caritas Internationalism Federation) 。並且與聖座一起,它們在國際明愛會內,能代表它們的部分力量。

 

不管在世界層面上要去實現之支援的工作之面向是如何的不同,國際明愛會都必須勇敢地採用一種聯合性的優先抉擇,也就是大家在全球性之層面所公認和所看見之抉擇,而致力於對抗貧窮。不管有過多少的治癒,耶穌從未成為世上第一個神聖的治療師和醫生。儘管增加了許許多多的麵包,耶穌也從未成為世上所有麵包師的導師和第一位聖人。祂的介入,祂的話和祂的靈蹟都是為服務天主的國,祂將人 (無論是男是女) 都放在中心。因為在天主的國裡,既沒有中心,也沒有外緣,對家人賦與優先已變成耶穌和基督徒生活的獨特記號了。藉由我們致力於對抗各種喪失人性之貧窮的形式,我們就成為和平的建造者。

 

願我們採用國際明愛會的優先抉擇時,能被『心靈的目光』所引導。這一道目光將使我們遠離一切自私或偏見的形式,今日和明日之愛德的見證人與和平建造者之『心靈的目光』,將調停我們的祈禱和我們的行動,我們的熱望和我們的策略。這正是要藉著輔助原則和團結關懷的精神,在一個普世的層面上,組織教會之服侍面向的正好時機。期望國際明愛會第十八屆的全體大會成為『心靈目光』所引導的明愛會之世界大會。

 

4 尋求一種仁愛工作的神學,尋求一套表述與窮人一起工作(愛德見證人)之仁愛工作的神學。

 

所有真正的愛德 (仁愛工作) 的神學,都是整齊地配置在基督信仰傳統的原貌 (聖經和教會傳統) 和各個時代救恩史之生活體驗之間。在愛德的行動中,閱讀又再閱讀,那每一天在整個世界上所表現的基督徒的信仰,就是一種神學性的任務與義務,即應在普世層面上所可再發現和可增強之任務與義務,就是在國際明愛會組織的層面上。如同單純的機械性技術之操作,仁愛工作就會是一些盲目操作的行動 而已。除非它們是經由一種反省和了解的工作所引導。如同所有的行動都是開放於眾多意義一樣,明愛會就必須努力地去賦予它的人道主義之行動與社會援助的愛德意義。這表達的工作,這神學的工作,是一種發展的工作,因此,就必須是在實踐中實現出來,而不是以理論的實踐帶到工作上。

 

我們要包括窮人和社工人員納入於我們神學反省之中。則需要神學家作出一種真實而謙卑的努力。如果神學家們去探訪一個愛德行動的場所,這些將成為學習與合作的重要場所。這是腳踏實地的使愛德神學成形及開花結果。

 

這個神學必須在堂區、教區、全國和國際層面上要做的時候,國際明愛會將要扮演一個催化員和紀錄員的角色。從基層的敘述和福傳的見證上帶給國際明愛會,這一個在普世教會內和在世界上,做仁愛工作的首要見證人。

 

5 和正義與和平連在一起的愛德工作

 

一個硬幣的兩面是有頭有尾,是提供一個了解仁愛工作 (愛德) 之行動和在世上維護社會正義的支援工作之互動與交織之情形的圖像。教宗本篤十六世在他的『天主是愛』通諭中堅持,這兩個功能必須要加以區分;在羅馬教會的內部組織上,一方面,在國際明愛會和宗座一心委員會之間,而另一方面,則是宗座正義與和平委員會之間的功能上,建立了這一個區分。國際明愛會--連同它的成員在宗座一心委員會的支援之下--無疑地是教會為實現她服務的使命的一支強而有力的助手。不過,在最近的認同中,明愛會在它的策略行動中,開始整合它的支援面向。確實,面對那些遭受貧窮痛苦的人,不僅是需要一種特別援助的回應,而且也要介入於揭發不公義的結構,因為這些結構通常都是人類痛苦的成因。選擇致力於國際間的支援工作,將會把國際明愛會帶來更緊密結合於宗座正義與和平委員會,並且這一個理想的結合是值得在一個組織層面上作反省。

 

國際明愛會和宗座正義與和平委員會的確是可以更加集中一些力量,來實現廣泛之補足工作。如果宗座委員會的工作能滋養國際明愛會的反省,而國際明愛會過去的經驗反過來是可以滋養宗座委員會。這一種結構性的合作似乎是專屬的,為能在一切可能的範圍內獲得益處。這樣的一些共鳴的行動都將使整個教會得益。

 

 6 結論

 

這心靈的目光,啟發那些願意為一個更公義和更具人性化世界之工作的人們,即在啟發那些勇於張開他們的眼睛去探尋一個仍在發展中之世界事實的人們。面對這麼多的印象,問題和答案,有信仰的人將會將他們自己曝露在基督的目光下,找到他們的平衡點。

 

『在此刻,與基督活潑的接觸是具有決定性的幫助的,若是我們能保持正確的道路,而不致陷入驕傲而輕視他人,事實上,那種驕傲不但不會建樹,而只會毀滅;或是陷於那種使我們於服侍他人時,逃離接受愛的引導。祈禱,仍是我們重新由基督汲取活力的利器,是我們正當與迫切所需要的。祈禱的人不浪費時間,即使情況顯示有些急迫,並且似乎只有必要採取行動一途,虔誠祈禱並不會減弱我們為我們的近人,在對抗貧窮所作的奮鬥,甚至面對最大的災難,我們也不會退縮。加爾各答之真福德蕾莎修女就是一個顯明的例子。事實上,熱心向天主祈禱,不但不會減低我們為近人所做的仁愛工作服務之效能,事實上卻使我們獲取這項服務之無盡的泉源』(11) 

 

盧森堡,二OO七年元月十八日

 

註釋:

 

1)     教宗本篤十六世『天主是愛』通諭,1

2)     在『天主是愛』通諭註釋29

3)     在『天主是愛』通諭註釋31a

4)     在『天主是愛』通諭註釋32

5)     在『天主是愛』通諭註釋32

6)     參閱n32AAS 80(1988)P.556 La Documentation Catrolique 85 (1988 pp.246-247)

7)     在『天主是愛』通諭中註釋30b

8)     在『天主是愛』通諭中註釋33

9)     在『天主是愛』通諭中註釋18

10)   在『天主是愛』通諭中註釋18

11)   在『天主是愛』通諭中註釋36

2008.12.02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