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北文教組 第 7期   創刊號     第 2期      第 3期      第 4期      第 5期      第6期     

愛心小天使    再次踏上泰北   「美」哉「斯」土「樂」   故鄉變異鄉 祖國是台灣    

一場豐富的饗宴     傳情 送愛 到泰北     溫馨滿懷回憶聯華     將愛延伸    

謝幕,下台一鞠躬     熱情的文教團隊      

愛心小天使         

張正瑤 (明愛會泰北關懷組)

20071225日下午,本人應台北縣新莊國小全體三年級小天使的邀約,參加當天舉辦「耶誕節」活動,老師們精心設計了許多節目,讓每一位小朋友都能上台表演合唱、舞蹈、小提琴、吹笛等等,台灣的孩子真是多才多藝而又大方,還有劉炳文主任充當耶誕老公公並分送糖果,也有許多家長們參加,擠滿了整個孫鳳堂,真是熱鬧滾滾。 

當天本人代表泰北清邁省邊龍村光華中學接受募款捐贈,為幫助泰北光華中學興建圖書室,共募得新台幣壹拾萬捌仟元整(後陸續增加到新台幣壹拾肆萬零玖佰元整),雖然距離所需的款項還相差許多,但募款的數額不在多寡,而是透過這個活動能在孩子的小小心靈中,播下了愛的種子、關心弱小的種子。真高興能在快樂的日子參與了這個有意義的活動。 

在此誠摯地感謝吳順火校長、教師會會長李佳芬、班親會會長李晏彰、三年級全體親師生、弦樂團義工、故事媽媽、讀經媽媽、導護義工、書香媽媽…等,大家的參與和辛勞,還有每一位小朋友及小朋友的父母親、家人的捨得。 

這活動是由2007年參加赴泰北志工余嘉凌老師,為班上小朋友分享「泰北小朋友的生活及遊戲」,而引起的回響。 

余老師到清邁邊龍光華中學進行為期29天的師資培訓、教學服務,並探訪周邊學校(育英、孟克、雲台)。回台後,有感於該地區對中華文化的嚮往與堅持,該校師生乃至全村人民雖物質缺乏,卻不減其好樂學習、對知識學問追求的心,在29天的服務中,天天都充滿感動。即便過了四個月,仍覺得自己像做了一個夢!便把這種感動帶到校園,給她可愛的樂樂象三年六班小朋友分享。主題是「泰北兒童的遊戲」。 

而樂樂象小朋友的確很關心「泰北的小朋友在玩什麼?」從照片中看到他們在泥土地上輪流翻筋斗、把自己穿的五彩拖鞋脫掉,排成兩條美麗的直線,兩排拖鞋一次比一次放得遠做為跳遠的間距,樂樂象的小朋友發現說:「他們沒有體適能的墊子、沙坑。」 

因此有小朋友回家對爸媽說:「我好幸福喔!」 

余老師也在小朋友的作文簿上看到這麼一段話:「他們沒有遊樂器材,卻玩得很開心,我們玩遊樂器材,卻常要受傷擦藥。」  「我們有很多的玩具,卻還不滿足等等。」 

也有小朋友想把自己的玩具捐出來,並在他們班級的分享欄上貼滿了許許多多對泰北小朋友的祝福話語,這種分享彌足珍貴。

就因有這美好的分享,引發其他班級的關懷,而促成了這次有意義的活動。 

        此次募得款項已於2008120日,由本人親自轉交光華中學字校長及李董事長手中,他們也懇切地希望本人代為轉達對新莊國小全體師生無限的感恩並致贈感謝狀乙份

再次踏上泰北

   耘甄(明愛會泰北關懷組) 

在民國八十七年第一次踏上泰北,給我的印象就是「落後」,道路到處是泥濘、寸步難行,尤其是在下雨過後更是無法通行,我們坐的四輪傳動車,經常被陷入在泥巴堆裡根本動彈不得,只要司機一踩油門,輪子就陷得更深,大家只好下車一起努力的推車,想盡各種能讓車子行走的方法,這就是早期的泰北。 

十年後的一月,再次踏上泰北,給我的印象還是「落後」,但跟十年前比起來連接各地的大馬路已換成了水泥路、柏油路,這是泰北最大的進步,感謝天主不要再推車了、不要再吃滿天的滾滾黃土了、更不需要再戴「安全帽」坐汽車了(因為道路都是泥巴、落石,所以坐起來頭頂時常碰到車頂,而撞到頭所以戲稱之),但是走在村莊裡的道路依然是寸步難行,黃土飛揚,隨處可見茅草屋、茅草教室破損的課桌椅以及分不出是黑板還是牆壁。在短短的一個月中探訪了清萊省三、四十處的村莊以及學校、教室,也走訪難民村,我們一行三人一路贈送衣物、發放認養學童金、關懷村民,也不管他是泰國人、阿卡族人、緬甸人、傜族……只要是需要幫助的,明愛會一定馬上伸出援手。 

       台灣明愛會在泰北及各地默默奉獻將近四十年,以「基督的愛催迫著我們」為小兄弟做更多關懷的工作,也需要大家熱切獻出「愛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美」哉「斯」土「樂」

退休教師  趙淑娥                                  當年的戰壕                103高地示意圖                103高地美麗的日出

        早在民國50年,柏楊先生的戰爭小說「異域」,已打響了「美斯樂」的名號;到了民國70年後,「送炭到泰北」的活動又如火如荼在海內外展開;卻在幾十餘年後,我才有幸造訪目睹美斯樂。96年三月,我響應明愛會的招募,在溽暑仲夏,第一次飛抵泰國的土地,不為旅遊,而是在泰北清萊省美沙龍縣美斯樂村任志工教師,培訓當地中小學華語師資,同分在美斯樂的組員共有五位。           

        美斯樂是泰北最知名的「小中國」,居民多來自滇、緬,上溯自民國38年輾轉撤退到此的國軍第93師,而至令人遺忘的「泰北蠻荒孤軍」,由枕戈待旦,隨時反攻;經棄槍荷鋤;到如今執掌算盤,力謀生計。「泰國公民証」既不易取得,徒能以「高山居留證」在山區各圖振作,歷史的悲歌、身分的尷尬,無奈地譜在他們的命運五線譜中,易位細思,誰人能不歔欷! 

        兩週的黃昏,密集探訪明愛會在美斯樂村週邊13所學校認養的教師、學生,及觀摩教學、做示範教學、拍照並依實填寫探訪認養學生記錄表。晚上,備課、協調全組事誼,組員同心奮力,只期不負參訓老師求知若渴、畢恭畢敬、勤學好問的學習精神及泰〈泰北〉北〈台北〉兩地所託。 

        誠如主辦校興華中學楊成效校長激昂高唱「關心她  美斯樂  看我們該做些什麼  幫助她  美斯樂  看我們能做些什麼」,又如興華中學教務李良弼主任,以兩句話作簡扼的培訓感想:同胞情,血濃於水。不是嗎?此行一個月,從出發前:組員初識、磋商課程、決定授課老師、設計穿插活動、編輯教材、印刷裝訂、難易程度考量、各自募集小禮物、準備教具、裝箱打包。到出發後:適應環境、隨時可彈性調整應「戰」林林總總,終算達成任務。「愛」本無國界,何況是同胞!此次「培訓華文師資」之行,讓我們實實在在感佩生活在中南半島的國軍遺民,他們的堅持和努力,他們經歷篳路藍縷,在戰火中、叢林中近六十年的奮鬥,才有如今的美斯樂。愛他們,就是教育他們!願我們能繼續給予希望之光,願「美」哉「斯」土「樂」焉!

故鄉變異鄉 祖國是台灣

台灣大學研究生  陳文政同學

某日午後,和春夏的奶奶坐在家門口聊天。她說:「她22歲就隨丈夫逃難到泰國,輾轉在新寨村定居下來。」又說:「逃難時,晚上睡覺連鞋子都不敢脫,一聽到槍響就馬上醒來逃跑。」她也很驕傲地說,她有個女兒(也就是春夏的姑姑)到台灣當仲介,嫁給了同樣是從泰北過去討生活的男人,賺了錢還拿回來,把家裡改建成了水泥房。 

問她還會不會想回去雲南,她說:「留在泰國比較自由,若待在中國,老了,還要被逼著做工,不然沒飯吃,很辛苦。」 

我想,阿奶已經在此處落地生根了,要她再回去一個只留存在22歲少女年紀前的故鄉,就算稱為「故鄉」,實際上,大概也與「異鄉」無異了吧。 

在已繁衍至第三代的泰北華人,「故鄉」這個名詞變得越來越虛幻。當地人們在介紹台灣的朋友時,都會用「祖國台灣」來形容我們,這個詞,聽起來有點荒謬,背後也藏著許多無法改變的悲哀。 

他們的「祖國」應該是有著秋海棠疆域的「中華民國」,他們的「故鄉」應該是飄揚著青天白日滿地紅的「雲南省」,但,這些客觀條件,在2007年的今天,卻已消失殆盡。 

他們的「祖國」縮小了,在國際及國內社會,失去了該有的尊嚴;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隨著意識形態的改變,也逐漸削減對泰北孤軍後裔的照顧。而他們成長的地方,雲南,卻早已改弦易轍,飄揚著五星的旗幟。 

他們沒有辦法,他們比單純「失了根」的人還要痛苦,因為,他們的「根」早就不存在了。所以,即便大多數的人都不曾踏上台灣島,他們還是隔著山、隔著海,將台灣視為精神上依附的對象,天天遙望著「祖國台灣」。 

但,「祖國台灣」可曾好好照顧他們?他們視我們為祖國,我們又怎麼看他們? 

        不禁覺得,當初國共內戰時逃到台灣的「外省人」幸運多了,日子也隨著台灣經濟起飛而變得好過。雖然,「族群融合」在近年的台灣又有些被刻意撕裂的跡象,昔日的「精神領袖」也成了「國家罪人」,但至少,能夠活在青天白日滿地紅之下,不必「老了還做工」,也不必辛苦的尋找國族及地域矛盾下的心理認同,比起留在大陸或是流落在泰北的同胞,日子真的好過太多了。

一場豐富的饗宴

秀峰國小  王瑩瑾老師 

在到帕黨的路上,我們三位志工老師一路上嘰嘰喳喳的說著緊張的心情、怕應付不了平時沒教過的大人,沒想到校長理都不理的說:「有什麼好緊張,你們上課所教的內容都是我們需要的﹗」唉!如果台灣的家長都這麼『尊師重道』就好了!而來上課的學員也真的都像校長說的,十分、不,是百分之百的尊師重道。 

第一天上課,心裡是七上八下,嘴裡是口沫橫飛,就在抄黑板時,一片寂靜到令人懷疑天地間是不是只剩下我,一回頭,卻見到滿是專注的眼神,及認真抄寫的學員。還有每天的問安,不管是當地老師或學生,大家總是先擺好姿勢,再九十度的敬禮,這經驗真是美好,對每天匆匆忙忙的都市人來說簡直是奢求。 

我們準備了很多注音符號遊戲及數學遊戲。剛開始玩遊戲時,老師們總是彆扭、放不開,上了幾次,已欲罷不能,不管年紀多大,依然是童心為泯,興致勃勃。當然遊戲教學也有另一個目的,想讓他們知道教學需要熱情及創意,這部分可不是靠外界贊助可獲得,也許有人認為教具很重要、課外書及教學資源必須源源不絕的提供,才能辦好教學,但對地處偏遠的山區而言,若總是在等待援助,似乎一切都得停擺,創意及熱情才是我覺得最需要給予補充的能量。有了創意及熱情,所有的教具就可以盡量地就地取材,自己創作,這才是積極的教學態度,也才可為華文教學注入源源不絕的活力。 

第一次晚上到學校時,是和幼稚園的孩子一起度過。簡單的動作及口令就能把他們逗弄得哈哈大笑,看到那麼純真的笑容,心裡十分陶醉。下課時,連中高年級的孩子也跑出來和我們一起玩那顆從台灣帶來的充氣塑膠球,原本想出口制止,怕傷到幼稚園的孩子(我想每一個台灣老師常常有這種焦慮)但他們渴切的表情,一直深刻在我的心裡,「不」字始終無法脫口而出。不過只是一顆球,卻讓那麼多孩子不自主的圍繞,想要玩的心情,顯示他們是在怎樣的一個資源缺乏的環境,而這一切是台灣的孩子所難以想像的吧! 

一次泰北行,我知道生活真的可以如此單純、如此簡單,我知道自己有多麼幸福,生在一個富裕的地方。我也因此才知道,原來付出也可以讓自己如此充實及充滿了快樂。 

溫馨滿懷回憶聯華

溪口國小 林雪如老師 

        是因緣,也是際會。偶然的機會中得知天主教明愛會徵募泰北志工教師的消息,前往偏遠地區服務一向是我的心願,很感謝明愛會給了我一個圓夢的機會。 

        帶著家人的支持和一顆喜樂的心跟著明愛會的老師們前往泰北,進行為期四週的師資培訓服務。隨著目的地的接近,心情也跟著忐忑起來。一出境,看到歡迎布條旁和個個和善的笑容,親切的招呼聲,「土不親,人親」一家人的感覺浮上心頭,身上帶著藺校長送的茉莉花環,那馨香不僅環繞身旁,更沁入心扉。 

        聯華是個四面環山的小村落,大部分的居民以務農為生,過著恬靜無爭的生活。對於身為都市人的我來說,這彷彿是一個桃花源——屋頂上的晨曦、早市裡的叫賣聲、孩童親切的問候聲、田野間的蟲鳴鳥叫聲、老師孜孜不倦的讀書聲……。燦爛的陽光喚我起床,滿天星斗伴我入眠,誰說這不是一個仙境呢? 

        這裡的老師因為薪水微薄,常常要外出兼差。但每當他們到班研習時,認真用心的神情,讓我為之感動。他們彷彿一塊擠乾的海綿,期待能藉此機會吸飽水分,增加自己的智能。這裡的孩子更讓我感動,大部分的孩子白天要上泰文學校,下午下課匆匆忙忙又趕來上中文學校。學習中文或許是為了增加語文能力;或許是長輩們心中對祖國的思念;或許……。在這遙遠的國度,面對一群默默堅持中華文化的人民,其自己對泰北中文的推展有些許的奉獻。 

        相處雖短暫,但卻帶走滿滿的溫馨,不捨的是老師們的親切接待;不捨的是學生們的熱情相待;不捨的是老師、村民的和善對待;不捨的是這溫馨如家的聯華新村。

將愛延伸

敬愛的張正瑤老師:您好! 

        我的名字叫趙○○,今年高二,是得到明愛會認養金的同學之一。我來自緬甸,是農家子弟,一歲便喪了父親,是母親一人,靠著地裡所種的小菜,到街上去賣,賺點小錢,撫養我們全家七口。由於母親是婦道人家,家裡又位於緬北山區,所得的家庭收入極為有限。因此,我的哥哥、姊姊大部分,在小的時候,五年級、六年級畢業,就没有辦法繼續升學,有的甚至不曾上過學。 

        今天,我們兄弟姊妹都已長大,有的已婚,有的跑到泰國來打黑工,整天東躲西藏,收入也不穩定。因為我是家中最小的一個,只有我一個人是在讀書的,姊姊說:無論如何,即使經濟再怎麽不景氣,都要讓我唸完高中。經過姊姊的一再打聽和朋友的熱心介紹,最後把我帶到泰國這邊,唯一可以免費唸高中,而且又有很多發展空間的泰北復華學校來,這對我來說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我來復華這兩年多,不但學到很多知識,待人處事的道理也明白不少。深得老師、校長們的信任、關心與照顧,有很多的學習機會,都會給我去做,並盡全力的幫助我,找到光明的出路。 

        當我來到復華時,我也深深感受到,在這難民村裡,也有很多貧窮的家庭,和像我一樣缺乏父愛的學生。在這傷感中而覺得高興的是,他們有學習的好環境,有好的高中可上。聽校長曾經說:這都是靠台灣和其他善心人士的幫助,才有今天的復華,尤其是明愛會及光仁仁愛基金會,對我們學校付出很多,建學以來一直幫助我們,給予我們學校許多助學金,張正瑤老師每次到聯華來,不分種族、宗教信仰,都一定要探訪貧窮家庭,幫助志在上進的學生,帶來許多溫暖與鼓勵。 

        自從我聽到明愛會的名字,我就深深的在心裡萌生出無限的敬意。得到明愛會所給的助學金,不但減輕我姊的一大半困難,也使我更充滿奮發圖強的心志。我也知道社會上有很多人,嘗盡不識字的苦。現在,我有讀書機會怎敢糊塗混過光陰。因此我將會立志堅決立志,效學古人苦讀的精神。我也一定會銘記明愛會的關懷,不辜負善心人的希望與栽培,也不違背校長、老師的苦口婆心。 

        我不想說,「謝謝」這兩個字,在無私關愛面前很是蒼白無力的,在這裡我莊嚴保証:當我進入社會工作以後,我也一定會將我得到的這份愛,繼續延伸下去。 

敬祝老師

新年快樂   福體安康                                         

學生  趙○○  叩上

二○○八    

謝幕,下台一鞠躬

中央大學機械系  楊竣壹同學

    時間飛逝,我們很驚訝十幾天竟然過得這麼快,已經到了最後一天,小朋友得知我們要走的消息,竟然哭成一團,連原本許諾不許哭的我們,也逐漸經不起這般熱淚盈眶的氛圍,忍不住一個一個掉下淚來,自己怎麼也不敢相信,會在短短的十幾天內和小朋友們培養出這麼深厚的感情。也許是我太見外,這就是山上人的純樸和真性情,我真心喜歡這群人,所以我並沒有哭,我相信我們一定會有再見面的一天,我一定會再回來﹗ 

成長和收穫 

  對我來說,經歷這次的志工之行,原本以為自己要去犧牲奉獻的,但是到頭來發現,自己才是收穫最多的那個人。 

  我學到人與人之間學習互相尊重的重要,學習對方的文化、生活習慣和語言。也許是因為我們這次去服務的人群是同文同種的關係,所以,我們這方面並沒有遭遇到太大的困難。但是,在準備資料的過程中,有個例子讓我至今仍然覺得很震撼:有個人到這個世界上最偏遠落後的地方做志工服務,當地人招待他一頓晚餐,這頓晚餐看起來平淡無奇,但他心想,自己本來就是抱著服務的心態前來,所以也不覺得什麼,吃完飯後他順手的跟當地人要衛生紙擦嘴,但是他萬萬沒想到,當地人卻窮得連衛生紙都買不起。從這篇故事可以得知,面對不同的人群,我們必須互相學習尊重彼此的文化。就算是在不起眼的小細節,也都有可能造成對方心理上的傷害。 

  另外一個則是我瞭解到我們必須珍惜自己生活的當下。這裡的學習環境和資源並不充裕,教室的黑板斑剝到粉筆幾乎寫不下去,教室桌椅看起來也是幾經摧殘,因為課本資源匱乏的關係,學生必須每學期將上課的課本教材繳回給學校,留給學弟妹使用。但是我佩服他們的學習態度,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仍奮而不倦,這讓身為老師的我有點慚愧,也許我們在台灣的學習態度都沒有他們來得好,但我們卻比他們掌握更多的資源,這是非常不公平的事情,我們應當要好好感到珍惜。 

        最後我必須說的是,國際志工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並不是什麼高不可攀的活動。不管是上流社會的醫生政商,還是平民百姓販夫走卒,隨時隨地,只要有心肯幫忙,世界上總有某人在某個角落,等著你我伸出援手,收穫總會遠遠超過自己的想像。

傳情 送愛 到泰北

滿星疊學員   李文中 

        僑委會、明愛會,多年來為了宏揚我中華文化,並能源遠流傳到世界各地,使中華文化在各地,深深的紮下根,讓中華文化這顆種子,在世界各地開花結果,也讓我們下一代子女,能夠認識和瞭解到,中華文化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化之一。 

        僑委會、明愛會,多年來一直在關懷著泰北的教育,不惜付出辛勞與愛心,每年在泰北各地舉辦師資培訓班,且深入到偏遠的小村莊,使我們更多的學員,能夠榮幸的參與培訓並能認真學習,我從內心非常感謝這群熱心的志工教師。 

        每次研習活動,我感到非常的滿意,因為明愛的志工老師會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教學經驗、這群有耐心又有愛心的老師們,每天不辭辛勞的指點我們教學的過程,又指導我們如何教導孩子學習的技巧以及各方面的教學方式,並且毫不保留的傳給我們,使我們得到不少的收穫。 

  志工老師們!你們離開了溫暖的家庭,拋開一切,千里迢迢來到我們泰北傳金送寶,我從內心萬分的感謝您們!

熱情的文教團隊

張正瑤 (明愛會泰北關懷組)

        97年僑委會與明愛會合辦「泰北師資培訓」,送志工教師赴泰北各華校服務,將定自七月三日起至七月三十一日止,預計約有400位以上當地教師參加培訓。 

        明愛會自216日春節團拜開始,即展開招募赴泰北志工教師之報名及面談。並於329日,特地南下在台南市志工蔡瑞雪老師家中進行一場甄試,有來自屏東、高雄、花蓮、台中、南投等地區的教師前往參與。我們感謝蔡老師的慷慨協助,使一切事務順利完成。 

        經甄選結果,有38位優秀志工教師合格得以參加。已於四月十九日舉行第一次行前說明會,僑委會榮科長幼娥及張專員希賢蒞臨指導,並宣導僑教工作,合格志工教師及候補者均熱烈出席參與。 

今年隨本團同行另有三組大專青年學生:台灣大學椰晴團隊20位、文藻外語學院師生團隊14位、跨校組團隊4位。 

去年台灣大學椰晴團隊及文藻外語學院師生團隊,透過本會協助安排,並精心規劃服務的行程及項目,深獲服務團隊及當地被服務的學校肯定與讚賞,同時也達成促進兩地學校青年,彼此學習成長的好機會,今年兩個團隊參與學習服務活動的人數大增。 

        我們熱切地希望有更多的各級學校教師及青年學生參加,到真正需要協助的泰北偏遠華校做深耕式的服務,使該地區華文教育得以平衡發展,早日邁向正規化。

2008.06.10 更新